他写的本子反响平平,眼见水淼这个“半路出家”、靠着写战争题材一路走高的女同志声名鹊起,心里早就酸得冒泡。整风一来,他看到有人靠“放炮”出了风头,便觉着是机会。他认定水淼不可能那么干净,私下肯定有猫腻。
于是,一封署名“革命群众”的举报信,悄无声息地躺在了水淼所属单位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信里给水淼罗列了几条“罪状”:一是生活腐化,常买紧俏商品,钱来路不正;二是创作思想有问题,故事结尾让英雄牺牲,影射国家命运;三就是整风期间态度消极,阳奉阴违;四就是以权谋私,让一家人进了国营厂当干部。
这几条在此时的环境下,条条都可能致命,再加上水淼地名气,领导根本不可能置之不理,立刻成立了调查组,必须差个水落石出才行。
调查组首先找到帮二妞争取考试名额的中间人和纺织厂招工干部。情况很快明晰:水淼确实帮忙争取了考试机会,但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门槛,二妞靠的是自己珠算第一的真本事被录取,程序合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水淼施加了不正当影响。
纺织厂领导还特别说明:“当初冒名顶替的事,还是水淼同志坚持原则,才维护了招工工作的严肃性!”
接着,调查组查水淼的经济和作风。他们跑了报社出版社、电影厂、百货公司、供销社,查了稿费记录。结果发现,水淼稿费收入合法清晰。
她确实会买一些紧俏商品,但调查组走访街道和邻居时,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军委会主任一听调查组来意,眉毛顿时立了起来,茶缸也被重重磕在桌上,嘴巴一张就想骂人了。
但是看到调查组的人,还是咽下怒火,解释道,“同志,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调查水淼同志。在我看来,她是最赤忱不过!这些年,她一直拿自己的津贴帮助烈士子女,帮助他们读书。最开始,还只有十几个,这些年越来越多,都有三十几个了!除了最开始报道过,后面的事她也不让声张,可我们都看在眼里!”
说着还让周建国把名册拿出来,里面一笔笔都是水淼资助的记录,这么多年下来,加起来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了。这看得调查组众人都瞠目结舌,他们没想到居然这么大手笔,这要是说水淼沽名钓誉,老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要淹死他们!
为确保万一,调查组还找了几家烈属。一位烈士的老母亲,拉着小孙子,一听来意,就急了,抹着眼泪说:“要不是水淼同志,我这孙子别说上学了,就是命都不一定在了!他爹走得早,他娘改嫁了,就我们祖孙俩……之前孩子发烧了,要不是水淼同志垫的医疗费,都……救不回来了……她是大好人!你们可不能冤枉好人!”其他几家也纷纷作证,情真意切。
创作思想方面,调阅所有作品评议后,结论是:水淼同志的作品基调健康向上,热情讴歌了战士和劳动人民,个别对旧社会遗留现象的批判是为了衬托光明,符合党的文艺方针。她在整风期间的发言记录也显示态度诚恳,意见建设性,谈不上“消极抵触”。
水落石出,举报纯属恶意诽谤。调查组的领导亲自找水淼谈话。
“水淼同志,调查结果已经清楚了,那些举报内容都是不实之词,组织上已经澄清。我代表党委向你表示歉意,也对你长期默默资助烈属、帮助群众的高尚行为表示敬意!希望你放下包袱,继续创作。”
水淼心里松了口气,但语气依旧平静:“谢谢组织查明真相。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一个文艺工作者该做的事。”
领导点点头,语气转为严肃:“至于写举报信的人,虽然匿名,但我们已有判断。这种出于个人嫉妒、捏造事实的行为,极其恶劣,一定会严肃处理!”
水淼没有关心捏造事实的人会是什么下场,就算这次侥幸躲过了,但是在这个年代,在接连而来的斗争中,也无法独善其身。
这次风波,反而让水淼的形象更加高大。人们佩服她的才,更敬重她的德。然而,水淼内心却更加沉静审慎,深知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位置,越发坚定要埋头创作,用作品说话。
个人际遇的风波刚平,一场关乎生存的考验便接踵而至。今年春夏,水淼所在的省份遭遇数十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整个夏天,天空像水泥糊了底,一滴雨不见。烈日灼烤,河塘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成片枯死。秋收几乎绝产,粮食供应立刻空前紧张。
城里,粮食定量一降再降。那点米面得掐着指头算着吃,粗粮比例猛增。肉蛋油成了梦里才有的奢侈。黑市粮价飞涨,普通人望而却步。饥饿的阴影笼罩下来。
水淼家情况稍好,她之前就悄悄屯粮,稿费也能在政策内买点高价品补充。但看着日渐见底的米缸,水淼也感到了压力。家里饭菜质量骤降,清汤寡水,窝头硬得像石头。人们见面聊的都是“吃什么”、“哪能弄到粮票”。安国都变得懂事了,以前隔段时间还会嚷着要吃肉,但是现在,有什么吃什么,一点都不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请大家收藏:(m.20xs.org)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