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侯王自己的国土之内,除去调兵、征税,以及修改律法、税制之外,其余所有事物,都由诸侯王本人,以及诸侯国的‘朝堂’所负责,中央朝堂根本不会插手!
换而言之:在每一任汉天子驾崩之后,储君太子继承的,是整个天下的皇位,而其余的皇子们,也将会成为一个个零散分布于关东大地的‘土皇帝’。
所以,以更高的标准,乃至储君的标准培养皇子,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让皇子们从三岁开始,就去体会秦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留于《仓颉篇》中的思想哲学,虽稍有些不合时宜,倒也还算勉强说得过去。
——精英教育嘛,是这样的。
但对于民间,那些连加减乘除都要摆着指头算,甚至要算酬作为辅助工具的平民子弟而言,这样的‘精英教育’,显然就有些不合适了。
精英教育,之所以能被冠以‘精英’二字,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必然是将庞大的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在极少一部分精英阶级身上,以保证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合格,乃至‘良’以上!
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储君,那自然是毫无问题,教育未来的诸侯王、土皇帝,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若是将这种教育方式,用在培养、选拔官员的普行教育上,显然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要知道即便是到了后世,精英教育,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稀缺资源!
在如今这个贫瘠、落后的时代,毫不夸张的说:就连认字,都已然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权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若再以精英教育去提高教育门槛,那别说选拔出足够官吏,以促成中央集权了,便是政权的日常运转,恐怕都很难保证!
所以,刘盈之所以对《仓颉篇》动了心思,就是想要做个大胆尝试。
尝试通过降低教育门槛,起码是降低启蒙、识字的门槛,来扩大天下‘文人’的基本盘,为将来通过考举进行官员选拔的制度,提供足够庞大的备选基数。
——在后世,华夏民族总是会抱怨:神州华夏十四万万人,难道就选不出十一个会踢足球的人?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华夏十四万万人当中,正式注册的职业运动员,却只有寥寥数千,不到一万人;
当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想要从某一年龄阶段,如十三到十五岁之间的运动员中,选拔出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国青队时,可供选择的人选,却往往只有三、五百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常年出现在水星杯八强中的国家,虽然只有数百上千万人口基数,却拥有上百万职业运动员储备;
同样一支青年队,可供这些国家选择的某一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往往都是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庞大数量。
说白了,如今汉室所遭遇的文人少、官员少的问题,本质上和后世华夏足球‘后继无人’,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足够的基数,就不能保证整体质量,和足够激烈的内部竞争;
与此同时,基数的缺失、质量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家长对此抱以悲观态度,又进一步加剧基数的减少、质量的下降,从而进入一个‘人越少搞得越差、搞的越差人越少’的恶性循环当中。
幸运的是:不同于后世人对华夏足球抱有的悲观态度,如今汉室对于‘知识’的态度,可谓是人均‘趋之若鹜’。
只要有机会,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放弃认两个字、看两页书的机会!
如此友好的环境下,刘盈想要扩大读书人的基数,显然是事半功倍。
——虽说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异想天开,普行教育也依旧还有些遥远,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却是刘盈有能力展望的未来。
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刘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此刻,被刘盈捧在手中的《仓颉篇》。
“嗯·······”
“三字经?”
思虑间,留存于记忆中的一段熟悉旋律,不由自主的涌现在刘盈脑海中,甚至不由自主的轻诵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将记忆中,那段零散的记忆轻声念出,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总算是涌现出一抹轻松之色。
身为一个亲眼见识过汉太祖刘邦的穿越者,刘盈对于儒家的感官,显然与后世绝大多数人都有些许不同。
但即便如此,刘盈也依旧不得不承认:这篇问世于南宋年间,由名臣王应麟所着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谓是儒家最‘没的黑’的学术成果。
浅显易懂的内容、与华夏文化背景高度契合的价值主张,都使得刘盈有些按捺不住‘抄袭’的冲动,想要让这篇华夏名着,提前出现在公元前百余年的汉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汉第一太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汉第一太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