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可没工夫琢磨这些“讲究”,天天跟着剧组满世界跑,日夜颠倒,睡觉都得掐点儿。
手里揣着还款单子,心里像被人勒着绳子,哪儿敢花心思研究饭局文化?
能有口热饭、能倒头睡着就谢天谢地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
债没了,心也不再那么拧巴,一下子松快下来,人反而多了份儿闲情逸致。
也不知怎么的,他就特别爱琢磨这些细节:
一个饭局的气口儿怎么起来的,哪个人习惯坐哪头,
菜怎么上,谁给谁夹第一筷子,酒该怎么轮,
话从谁那儿起头最合适——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儿,在他眼里都像是剧本里的铺垫和调度。
别人来吃饭,他是在这儿看戏;别人看人,他是在这儿看“场景调度”。
有时候他自己都忍不住乐:“得,这毛病是改不了了。上辈子没处发挥的职业病,这辈子倒都冒出来了。”
但他不烦,甚至还挺享受。
毕竟,能在饭桌上这么细致地观察世界——这也是种不需要花钱的乐趣。
越是这种时候,杨皓越显得稳。
别人看着他,就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坐那儿安安静静的,像个乖巧的大侄儿;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脑子里那套“场面分析系统”已经转得跟磨盘似的。
谁是真正掌控节奏的?
谁是在抬轿子、谁是借坡下驴?
谁是打心眼儿里客气,谁又是装模作样?
这一桌子人心里头的弯弯绕绕,他能在心里排出个九成八。
但他表面上从来不显山不露水,就跟听相声似的,随声附和一句:“哎可不是嘛。”
谁也看不出来他心里门儿清。
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好笑:这桌上没人知道,坐在这儿最清醒的,是他这个“最不重要”的人。
尤其是看见某些人一坐下开始端着,上身挺得跟弓一样、笑都笑得标准化,
他就在心里犯嘀咕:“这姿势一看就是常年跑饭局的老油子,话还没说,先给自己摆个位置。”
再比如谁夹菜夹得太明显、谁敬酒敬得太急,他能从一个动作里立马捕捉出对方的心态。
北京人讲究个“会来事儿”,有些人是真会,有些人是假会。
真会的人一句话,能把整个桌子的气氛拎起来;
假会的人一开口,就把所有人说得尴尬症都要犯。
杨皓坐在那儿,没声儿地观察、分析,把整桌的“戏”拆得明明白白。
最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别人都是来参加饭局,他是来观察人间百态的。
上辈子他为了活命、为了还钱,什么细节都顾不上,
现在倒好,像把匣子打开了,所有压着的敏感、观察力、生活体察全蹦出来了。
别人羡慕他年轻、有前途,他却暗暗觉得,自己真正的“优势”,是这一眼就能看透场面本质的本事。
他甚至觉得,自个儿这毛病挺香——
有点儿像老北京人坐胡同口喝茶看人来人往,嘴上不说,心里头全有数。
而现在的杨皓,就是在饭桌上,看人生百戏。
一场饭局,核心是围绕“人、事、境、味、情”五个维度展开,
既有表面的场景画面,也有背后的关系博弈和氛围流转。
本来这场饭局的“主心骨”是给秦姨站台,
主旨明确:把《浪漫满屋》的主导权给她捏稳了,别让外人染指。
按说话题就该围着——剧本、预算、台里流程、合作方态度……
这些跟电视剧相关的“正规项”展开。
可谁也没料到——刚才艾秋兴那么一开口,这饭局直接拐个九十度大弯:当场变成华纳与杨皓的恩怨情仇公开课。
参加饭局的人全愣了,但又没人插嘴。
因为这不是一般级别的八卦,
这是——顶级、稀缺、全球范围都没几个人知道的那种“真瓜”。
更关键是,这瓜不是光听爽,还是带实锤、带内幕、能改变世界观那种。
其余几位台里领导外表还保持端着,可眼神已经非常诚恳:“快继续,别停。”
甚至有个制片人,茶水举在半空——烫不烫不重要,瓜不能漏。
因为在场所有人突然意识到:
——卧槽,他不是一般的“小朋友”;
——这人八成在国外“狠角色”级别的。
——刚才那几句对话,全是高纬度的东西。
你说国内会有人知道华纳内部那点弯弯绕绕?根本不可能。
即便这种消息传到国内,也只会变成娱乐版八号字体那种:“合作不畅”、“创意分歧”。
实际情况?
别说普通吃瓜群众,就是国内一线大佬都未必有渠道听到真相。
但今天饭局的人等于是免票入场,吃到了全球顶级娱乐工业链的真内幕。
而越听,大家越知道杨皓刚刚那点“劲儿”不是装的。
那是见过世面、撕过大项目、跟老牌好莱坞厂牌正面硬碰过的人,打出来的底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内卷娱乐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内卷娱乐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