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过后,陈默的腿依然酸痛,但想到今天要去赵老那里学习雕刻,步伐不禁轻快了几分。药草的清香似乎还萦绕在他的指尖,与即将接触的木香交织成一种奇妙的期待。
赵老的院子沐浴在晨光中,各式木材散发出独有的气息。老人今天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台前忙碌,而是站在院中央,面前摆着一张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旧木桌。
“来了?”赵老的声音比往日更加肃穆,“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陈默好奇地走近,发现木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三把刻刀。它们在晨光下泛着幽幽的金属光泽,木质手柄被摩挲得温润如玉。
“这是我师父传给我的刻刀。”赵老的目光扫过这三把工具,眼中流露出追忆之色,“跟随我整整六十年了。”
陈默屏住呼吸,目光被这些刻刀深深吸引。它们看似简单,却仿佛蕴含着说不尽的故事。
赵老拿起其中一把刀身略宽的刻刀:“这是平口刀,最适合削切大面。”又指向刀身弯曲的一把:“这是圆口刀,雕刻弧线离不开它。”最后,他的手指轻抚过那把刀身细长的:“这是斜口刀,最擅长刻画细部。”
每一把刻刀在他手中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随着他的讲述闪烁着不同的光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老放下刻刀,目光转向陈默,“但比工具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今天,我要教你认识雕刻的第一位朋友——刻刀。”
他示意陈默在桌前坐下,然后将那把平口刀郑重地放在他面前。
“先看,不要急着碰。”
陈默依言仔细观察。这把平口刀的刀身闪着寒光,可见保养得极好。檀木制成的手柄上有着深深的手指凹痕,记录着漫长岁月里的每一次紧握。
“现在,轻轻拿起它。”
陈默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入手的分量让他有些惊讶——比想象中要沉,却又恰到好处地贴合掌心。
“感受它的重心,感受它与手掌的接触。”赵老指导着,“刻刀不是外物,它是你手指的延伸。”
陈默闭目凝神,果然感觉到刻刀在手中的微妙平衡。那种感觉,竟与站桩时感受身体重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试着用它削这块木料。”赵老递来一块质地松软的椴木。
陈默深吸一口气,模仿着往日所见赵老的动作,将刻刀抵在木料上。可刀锋却像是不听使唤,要么打滑,要么卡住,怎么也削不出流畅的线条。
“手腕太僵了。”赵老的手轻轻覆在陈默的手上,“放松,让力道从肩部传到肘部,再到手腕,最后凝聚在刀尖。”
在赵老的引导下,陈默渐渐找到了感觉。刻刀开始顺从地划过木面,留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刻痕。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带着椴木特有的清甜气息。
“记住这种感觉。”赵老放开手,“雕刻不是用手在刻,而是用心在刻。”
整整一个上午,陈默都在与这把平口刀磨合。起初,他的手腕酸痛,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他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力道要均匀,角度要准确,节奏要平稳。
晌午时分,赵老叫停了练习。他取出一个磨刀石和一罐清水,开始演示如何保养刻刀。
“刀要常磨,才能保持锋利。”赵老的手稳健地在磨刀石上划着圆圈,“但磨刀更要磨心。心浮气躁的人,永远磨不出好刀。”
清水在磨刀石上漾开圈圈涟漪,刀锋与石面摩擦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陈默看得入神,觉得这磨刀的过程,竟也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
“你来试试。”
陈默学着赵老的样子,将刻刀在磨刀石上轻轻推磨。起初不得要领,刀锋在石面上打滑。但在赵老的指点下,他渐渐掌握了力度和角度。
“磨刀如练功,贵在坚持。”赵老看着陈默专注的侧脸,微微点头,“每日练习前都要磨刀,这既是保养工具,也是磨练心性。”
午后阳光斜照进院子,为一切镀上金色。陈默终于磨好了刻刀,刀锋在日光下闪烁着一缕寒光。
“很好。”赵老检验着刀锋,露出满意的神色,“现在,用你亲手磨利的刻刀,试着雕刻一个最简单的形状——圆。”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让陈默犯了难。无论他怎么努力,刻出的圆形总是歪歪扭扭,不是这里凸出一块,就是那里凹进一角。
“不要只看刀尖,要观照整体。”赵老指点道,“想象这个圆已经存在于木料中,你的刻刀只是在帮它显现出来。”
陈默闭目凝神,尝试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圆形。当他再次下刀时,手腕自然而然地跟着心中的图像运动。这一次,刻出的圆形虽然仍不完美,却已经初具形态。
“有进步。”赵老的称赞简短却真诚,“记住,心手合一,方能成就佳作。”
日头西斜时,陈默的手掌已经磨出了两个水泡,但他却毫不在意。看着工作台上那些从生涩到渐渐熟练的刻痕,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京华墨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