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河心中暗自思忖:“这出入口的缝隙可是命脉所在,得设个绞盘悬筐,用竹缆来升降人和物。”
想到此处,她从怀中掏出《百匠田园录》,快速翻至“悬索运粮”篇章,念道:“唐代军仓常用这种方法——用柳条编筐,利用榫卯结构的绞盘借助水力驱动。但咱们这儿眼下没有水力可用,那就得改成人力绞轮。”
说罢,她蹲下身子,在地上画起草图来:两根粗壮的榆木作为支架,中间横贯一根车轴,轴上缠绕着浸过桐油的竹缆。缆绳末端系着筐,这筐体得用藤条来编织,藤条柔韧耐磨,老鼠牙齿都难以咬坏,能够承重千斤。
第二天,山庄里的能工巧匠们纷纷聚集到一起,分成两组开始劳作。
编筐组的人砍来藤条,用镰刀削去外皮,露出里面雪白的芯材。何大婶带着姑娘们编筐,只见她手法娴熟,先将四根粗藤条交叉作为筐底,然后用细藤条一圈圈盘绕而上,到收边的时候,用火烤藤条使其弯折,筐沿顿时变得浑圆,好似满月一般。
绞盘组则去伐倒古榆,精心削出凹槽齿轮。张木匠用墨线仔细地标出榫眼位置,取来蜗杆嵌入主轴,让它与木制蜗轮紧密咬合。如此一来,负重的时候绞盘就不会倒转,能够防止筐体坠落的危险。
与此同时,沈青河修书给洛阳的叔父,请求他调派二百名芙蓉卫工匠过来,要求这些工匠要精通木作和水利,并且让他们扮作流民,分批进入山谷。
……
三日后,已至正月二十四,岩缝外矗立起一座十丈高的井架。
众人把绞盘稳稳固定在崖顶,一条竹缆顺着崖壁垂落入洞。
陈希纵身跳入第一只用于试运的筐中。这筐体四角用牛皮绳加固,底部还铺上了防潮布。
“起!”随着一声令下,八名壮汉齐心协力推动绞盘,绞盘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藤筐缓缓朝着洞底降去。
待陈希的藤筐安全降落到洞底后,张木匠立刻指挥众人开展负重测试。
他让人取来十袋沙土,每袋沙土大约五十斤,然后依次放入筐中,同时密切观察藤筐的形变以及绞盘的运转情况。
起初,筐中载重五百斤时,绞盘的齿轮咬合得十分紧密,竹缆只是微微下坠,蜗杆的自锁功能生效,藤筐悬停时没有出现滑移现象。
接着,重量逐渐增加到八百斤,此时八名壮汉推动绞盘已略显吃力,但藤筐依旧能够平稳地升降。
为了验证安全余量,沈青河又命人将重量增加至千斤。
这时,绞盘发出沉闷的咯吱声,竹缆绷得如同弓弦一般紧,不过行星齿轮组并未出现跳齿,鼓轮的制动锁死功能也一切正常。
就在这时,秦洛突然抽出剑,猛地斩向竹缆。
“啪!”
竹缆应声而断……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筐体仅仅下坠了三寸,便被蜗轮紧急锁住,这进一步印证了自锁机关在遭遇断缆危机时的可靠性。
建炎二年,正月二十六,正值惊蛰。
晨雾还未消散,芙蓉卫的工匠们便已分批进入山谷。
沈青河站在梅林边缘,看着众人肩扛农具、背驮粮种,一步步踏过覆霜的草地。远处,隐隐传来第一声闷雷……
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雷公试嗓蛰梦惊,冻土翻身草甲轻。犁破春烟牛试角,一蓑酥雨万蛙鸣。”(注:此诗为作者原创)
此时,远处崖顶的松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仔细看去,枝桠间分明闪过几道黑影。
那些影子极为瘦削,几乎与树干浑然一体,此刻正静静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喜欢大宋女粮官:我靠种田喂饱岳家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宋女粮官:我靠种田喂饱岳家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