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靖难军仅数万人,而建文帝派往平叛的朝廷军动辄数十万,双方实力悬殊,但朱棣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与朝廷军的战略失误,逐渐扭转战局:
- 初期困境(1399年):朝廷军主帅耿炳文率30万大军北伐,围困北平,朱棣亲率精锐突袭,在滹沱河之战中击溃朝廷军先头部队,耿炳文坚守不出,朱棣一时难以突破。
- 战略转折(1400年):建文帝临阵换将,以“纨绔子弟”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李景隆率50万大军围攻北平,朱棣却率军突袭永平(今河北卢龙),诱李景隆分兵,随后回师北平,与城内守军夹击,李景隆大败,损失十余万人。
- 关键之战(1401年):朱棣采纳姚广孝“绕过山东、直捣南京”的建议,不再与驻守山东的朝廷军主力纠缠,率轻骑南下,连破徐州、宿州,在灵璧之战中全歼朝廷军主力(俘虏主帅平安、斩杀数万人),彻底打开通往南京的通道。
- 攻克南京(1402年):同年六月,朱棣率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破。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一说自焚,一说逃亡海外,成为千古谜案),朱棣随即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3. 夺权后的“铁腕清算”
为巩固皇位,朱棣对建文帝旧臣展开残酷清洗,手段之狠厉远超朱元璋晚年的“功臣之祸”:
- 诛杀齐泰、黄子澄,灭其三族;御史大夫景清因行刺朱棣,被“剥皮实草”,诛灭九族后再株连“乡里”,史称“瓜蔓抄”。
- 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下令“诛十族”(传统“九族”之外加“门生故吏”),牵连数百人被杀,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诛十族”的案例。
- 对归附的建文帝旧臣,朱棣虽留用部分(如夏原吉),但始终严密监控,通过设立“东厂”(1420年,由宦官统领的特务机构)强化对朝野的控制,开启明朝“宦官干政”的隐患。
三、永乐治国:铁血帝王的“盛世之治”
朱棣虽以“叛乱”登基,却堪称“雄才大略”的治国者,在位22年(1402年-1424年),通过政治集权、军事拓疆、经济改革与文化建设,缔造了明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永乐盛世”。
1. 政治:集权与革新并重,巩固统治根基
- 削藩“软着陆”:吸取建文帝“急削藩”的教训,朱棣对藩王采取“恩威并施”策略:先恢复被建文帝削夺的藩王爵位,稳定人心;后通过“迁藩”(将边境藩王迁往内地)、“削兵权”(收回藩王节制军队的权力,仅保留“食禄不治事”的特权),彻底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使藩王成为“圈养的贵族”,不再威胁皇权。
- 完善中央官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选拔解缙、杨荣、杨士奇等文臣入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初期为顾问机构,后逐渐掌握“票拟权”,成为明朝核心行政机构);保留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又增设“东厂”,形成“厂卫结合”的特务体系,强化对百官与百姓的监控。
- 迁都北平(北京):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定为“行在”(临时都城),随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宫(今故宫)与天坛、太庙等礼制建筑,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理由是“天子守国门”(北京地处边境,便于抵御北元),同时摆脱南京“建文帝旧势力”的影响,将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合一,奠定明朝“两京制”(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的格局,影响后世600余年。
2. 军事:五征漠北、拓疆固边,重塑“天朝上国”威严
朱棣一生嗜战,以“主动出击”的姿态解决边疆威胁,将明朝的疆域与影响力推向顶峰:
- 五征漠北,打击北元残余:为彻底消除北元(后分裂为鞑靼、瓦剌两部)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朱棣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
- 1410年第一次北伐:击败鞑靼可汗本雅失里,追至斡难河(今鄂嫩河),鞑靼势力大衰。
- 1414年第二次北伐:重创瓦剌部,斩杀其首领马哈木的主力,迫使其向明朝称臣。
- 1422年-1424年第三至五次北伐:针对鞑靼部的反复侵扰,朱棣年过六旬仍率军亲征,虽未彻底消灭鞑靼,但使其“不敢近边放牧”,北方边境获得数十年的稳定。
- 收复安南(越南),设交趾布政使司:1406年,安南权臣胡季犁篡夺王位,杀害明朝册封的国王陈天平,朱棣派张辅率军十万南征,次年攻克安南都城升龙(今河内),俘获胡季犁,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交趾布政使司(下辖17府、47州、157县),直接管辖长达20年(1427年因当地反抗激烈,明朝撤军,安南恢复独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