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项目组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激荡不已。众人带着兴奋、惊讶或是复杂的情绪各自散去,投入到新方向的工作中。而陆寒州,则径直回到了他那间位于顶层的、隔绝了所有喧嚣的办公室。
厚重的实木门在身后无声合拢,将外界的纷扰彻底隔绝。
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鳞次栉比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河。城市的脉搏在脚下跳动,却无法干扰他内心此刻的冷静与专注。
脑海中,林晓晓那完整而震撼的内心构想,依旧如同刚刚发生过一般清晰。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澎湃的情感,甚至她因兴奋而微微加速的心跳声,都仿佛被刻录了下来。
“非遗数字共生体”……
“共创空间”……
海量用户实时协作……
巨型虚拟陶器、数字云锦……
微小操作汇聚成集体创作……
技术的冰冷算力转化为温暖的人文连接……
这些词语,这些概念,在她内心是跳跃的、充满感性的火花。而此刻,在他冷静的大脑中,它们开始被迅速地解构、重组、系统化,披上逻辑与战略的外衣。
他转身,坐回宽大的办公椅,打开电脑,调出一个空白的文档。修长的手指落在键盘上,略一沉吟,便开始快速敲击。
他没有直接复制林晓晓的想法,那太粗糙,也过于理想化。他做的,是充当一个最顶级的“翻译者”和“提升者”。
他将她那充满画面感的“共同捏陶”构想,细化成可落地的技术架构层级:
· 底层交互协议:定义用户虚拟手势与陶土变形、色彩附着之间的物理模拟规则。
· 实时数据同步层:确保成千上万用户操作的毫秒级响应与一致性。
· 冲突处理机制:当多个用户对同一区域进行相反操作时的智能协调方案。
· 成果渲染与存储:最终集体艺术品的超高精度实时渲染与区块链确权存储。
他将“数字云锦”的浪漫想象,拆解为严谨的生产流程:
· 经纬坐标系统:将编织界面网格化,分配给不同用户。
· 色彩与材质库:建立符合非遗标准的数字化丝线色彩与材质数据库。
· 编织逻辑引擎:模拟真实织机的经纬交织规律,确保视觉合理性。
· 进度同步与预览:实时展示整体编织进度和局部细节。
他补充了她未曾细想的运营与传播维度:
· 阶段性目标与仪式感:设置“烧制成功”、“织锦落成”等虚拟仪式,增强用户参与感和成就感。
· 社交媒体分享机制:允许用户标记自己在集体作品中的贡献区域,并生成个性化分享卡片。
· 线上线下联动:考虑将最终的数字艺术品通过3D打印等技术进行实体化展示,形成闭环。
他权衡了不同非遗品类作为首发的优劣势,评估了开发周期与资源投入,甚至初步构想了项目的长期迭代路线图。
文档页面上,一行行清晰的要点、一张张逻辑框图快速生成。林晓晓那颗感性的、充满生命力的灵感种子,在他的手中,被迅速培育成一棵枝繁叶茂、根基扎实的参天大树。
整个过程中,陆寒州的表情始终冷静,眼神专注,只有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的节奏,泄露了他内心并非毫无波澜。
尤其是在构想到那个“共创空间”里,成千上万的用户因林晓晓的创意而连接,共同创造美的场景时,他敲击键盘的动作,有极其细微的停顿。
他想到了周扬。
想到了林晓晓看着周扬侧脸时,那灵感迸发的瞬间。
这个绝妙的点子,是因周扬而起。
这个认知,像一根极细的刺,悄无声息地扎进了他理性思维的核心地带,带来一种陌生的、极其微小的不适感。
他习惯于掌控,习惯于林晓晓那些鲜活的灵感是因他的引导或关注而诞生,最终由他来收割和提升。可这一次,灵感的触发点,明显偏离了他预设的轨道。
周扬……那个技术部来的,看起来干净温和的年轻专家。
陆寒州眸光微沉,但手上的动作并未停止。理性迅速压制了那点微不足道的异样。无论如何,这个创意对项目是极其有利的,这就够了。
他将脑海中关于周扬的杂念清除,继续专注于方案的完善。
当最后一份关于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的附录完成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陆寒州靠在椅背上,审视着屏幕上这份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既充满想象力又具备极强落地性的方案草案。冷峻的眉眼间,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
这份草案,完美融合了林晓晓的核心创意与他的商业眼光和系统思维,显得既新颖大胆,又沉稳可靠。
他再次确认,林晓晓的存在,对于“星辰项目”,甚至对于他而言,价值远超预期。
只是,这份价值的触发机制,似乎开始出现了一些他未曾预料到的……变量。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助理:“通知项目组核心成员,半小时后,线上会议,讨论确定后的核心方案细化分工。”
“是,陆总。”
放下电话,陆寒州的目光再次投向电脑屏幕,落在那个由他亲手“翻译”和“提升”的“非遗数字共生体”方案上。
眼神深邃,若有所思。
这一次,他“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绝佳的创意。
喜欢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