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骏读书的烦恼,谁都没办法破解。
他就不是这块料,徐花还专门托人从西平城的庙里请来符水,让李骏喝。李骏看着那脏兮兮的符水,在李三的怒视下,只能捏着鼻子喝了。
但读书,还是不得劲,没少挨纪夫子呵斥。
李骏天性活泼,机灵聪慧,但这些教人的经书,真的是让他厌恶。
过一段时日,荷叶塘的宁静再次被打破。
一个青年快马从外城赶到了荷叶塘。马儿的奔蹄声,引得路边的老农们回头瞻望。
那青年在书荷学堂门口落了马,急冲冲的往里面走去,一边还叫着,纪夫子,纪夫子。
随后,约莫半盏茶的功夫,纪夫子带上了行李包袱,匆匆离去。
第二日,村长赵标就来告知乡邻,昨日纪夫子老家,家中有丧,随人回城去了,于是学堂忽然没了老师。
好在,纪夫子走的时候,留下一封信给赵标,他说可以委托西平城里的万卷私塾,帮忙请一个先生暂替。
纪夫子说守丧也要三年时长,再回来也不知是何时了,也许不再回来。
众人听罢,也只好让人去西平城里的万卷私塾去问问。
半个月后,荷叶塘迎来了一位新夫子的面孔——丁阙浅。
这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带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地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落,不像是来应聘的,更像是来搬家落户的。
丁阙浅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毕竟,这可是要接替声名远扬的纪夫子,成为新一任教书先生的人物。
丁阙浅自称是万卷私塾的“预备先生”,听起来挺高大上的。
唯一的问题是——除了读过几本书,有个垫底的功名撑着门面,没有任何教学经验。
面对那些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乡村孩子,丁阙浅显得格外局促不安,仿佛一个误入羊群的狼,不知道从哪下嘴。
“肃静!给我静下来!”这是丁阙浅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学堂内里一片鸡飞狗跳,小男孩们叽叽喳喳,似乎丝毫不受他的威严影响。
有时候,丁阙浅甚至觉得,自己仿佛是个掉入了“孩子地狱”的判官,每天要对这些“小恶魔”们绞尽脑汁。
“山里人就是山里人,真是聒噪,来这里教书,我真是拯救他们!”丁阙浅常常在心里嘀咕。然而,作为一位立志要当“严师出高徒”的先生,他绝不能让这些“小鬼”爬到他头上。
于是,才没过几天,他决定采取“严厉教育”的策略——呵斥、打骂、惩罚一样不缺。
在他看来,这套组合拳是教育的必备法宝。
丁阙浅的“教学理念”很简单——用严厉来换取尊重。在他看来,管理好这群调皮的孩子,便是控制了整个村子。什么道义、规矩、学问?那都是表面的功夫,最终决定权在他手里。
丁阙浅显然对这个“严师”角色乐此不疲。
“自古严师出高徒!”丁阙浅振振有词,站在讲台,气定神闲地背着手。
他坚信,让这些孩子们害怕,才会产生敬畏之心;敬畏了他,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才会对他言听计从。
这么一来,他不仅能在课堂上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在整个松村享有不小的威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荷叶塘的孩子们并不买账。
即便丁阙浅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也无法阻止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互相传纸条、甚至用在丁阙浅的背后使绊子。
丁阙浅越是严厉,孩子们越是“闹腾”,仿佛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你越凶,我越皮。
“这些孩子真是气死人!”某天,丁阙浅被几个孩子弄得气急败坏,忍无可忍地用戒尺打了几个孩子的手掌。
回家后,丁阙浅又心疼起自己手里的戒尺了——这木头戒尺可比那些孩子们的屁股脆多了,戒尺几下就裂了个口子,以后就不好用了。
第二天,有好事且讨好丁阙浅的孩子,竟然送来一根崭新的戒尺,就在那孩子递出戒尺的那一刻,那孩子就已经表明了立场,他是和丁阙浅一个阵营的。
丁阙浅也是表扬了这孩子几句。简单的几句话,便挑拨了其他孩童,每个孩子心中各有所思。
村里的乡亲们对这位新来的“丁夫子”看法不一。
有人暗地里摇头叹息,感慨纪夫子的宽容和和蔼,而有些人则觉得,或许丁阙浅这种“铁腕”方式也未尝不可,毕竟孩子玩性大,需要管教。
再加上丁阙浅私下里也不是个“傻子”,他懂得如何在村民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教育成果”,把一些与自己关系好的村民的孩子送去西平城的万卷书院游学。
于是,一些乡亲们开始悄悄送些“礼物”给丁阙浅。
毕竟,孩子的前途可比什么都重要。
丁夫子嘛,不好也得好好供着,孩子们总得在他手下熬几年。这一来二去,丁阙浅也算是在荷叶塘“捞了不少好处”,过得倒也不赖。
尽管他的教学水平和口碑远不如前任纪夫子,但“实际利益”却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浮生道尘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生道尘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