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华欣赏地看着她严谨的态度,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传统的捷报,无非是歼敌数量、缴获物资、战场影响这些,这是基础,必须写清楚。但我们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比如,我们可以从这次歼灭的两个联队兵员构成分析,指出其中补充兵、年轻新兵比例显着增加,说明日军兵员储备开始捉襟见肘;从缴获的武器弹药看,其装备质量和后勤补给似乎也不如战争初期,反映出其战争潜力的衰减;甚至可以从俘虏和缴获的物资中,窥见日军士兵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这些都是日军国力开始透支、战争机器运转困难的征兆。”
他顿了顿,继续引申:“更重要的是国际大势。今年7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已经正式通知日本,废止《日美通商航海条约》,明年1月26日生效。这意味着日本将失去90%的石油、93%的铜、一半的钢铁和四成的棉花进口来源。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是致命一击。他们的战争经济,支撑不了多久了。”
程欣听得入了神,她发现宋兴华不仅军事指挥出众,对国际形势、经济命脉的理解更是深邃。他语气平和,数据信手拈来,那种基于充分认知的淡然与自信,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让她不由得心生敬佩,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倾慕。
“您的意思是,”程欣若有所思,“我们这篇捷报,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战果为引子,深入分析日本内外交困、必然失败的趋势?从而鼓舞全国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可以这么理解。”宋兴华点头,“不过,这样写可能会显得不那么像传统的‘捷报’,更像一篇形势分析,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但它的积极意义可能更大。”
程欣迅速权衡着。她认同宋兴华的观点,这样的报道更具深度和前瞻性。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她也清楚传统格式的重要性。她很快做出了决定:“宋旅长,您说得非常有道理。我想做两手准备:先写一篇符合常规的捷报,确保基础信息传递到位;再根据您的见解,写一篇深度分析稿,重点剖析日军面临的困境和败象。两篇一起发给社里,请社长定夺用哪篇,或者能否一起发。”
宋兴华赞赏地点点头:“考虑得很周全,就按你的想法办。”
接下来的时间里,程欣废寝忘食地投入写作。而宋兴华的见解,如同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笔下的文字不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更透出一种洞察历史的深邃感。在讨论稿件的间隙,两人的交流也愈发自然融洽,一种超越工作关系的默契与欣赏在悄然滋生。
稿件完成后,程欣需要尽快返回《新华日报》社提交稿件并参与排版发行。分别的时刻到了。
太谷县城外,夕阳给黄土高原染上了一层暖金色。宋兴华亲自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准备了一辆卡车护送程欣回返。
“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宋兴华将程欣的行李递上车,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温和。
“放心吧,宋旅长。你们也要多保重。”程欣望着宋兴华,眼中满是不舍和牵挂,“这次采访,让我学到了很多。谢谢你,宋旅长。”
“叫我兴华就好。”宋兴华微微一笑,“期待看到你的大作问世。”
程欣脸上微微一红,点了点头:“嗯,兴华……同志。那我走了。”
卡车缓缓启动,程欣从车窗探出身,用力挥手。宋兴华站在路边,一直目送卡车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两人都明白,这次分别,不仅仅是工作的暂告一段落,彼此的身影和理念,已然成为对方心中一份重要的羁绊。
傍晚时分,三位从总部日夜兼程赶来的通讯专家——钱思明、赵汉章、孙仁——终于抵达了129师师部。他们顾不上旅途劳顿,一听到电台车就在眼前,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冲了过去。
当看到那20辆整齐排列、天线高耸的SCR-277电台车时,三位年过半百的专家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
“天哪……这工艺!这设计!”钱思明戴着白手套,颤抖着抚摸电台车的外壳,仿佛在触摸情人的脸颊。
“快!说明书!快给我说明书!”赵汉章一把接过刘川递过来的厚厚一叠英文说明书,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嘴里不停念叨着,“频率范围……调制方式……功率放大……妙啊!太精妙了!”
孙立人更是直接爬上了一辆电台车的引擎盖,试图看清内部结构,嘴里发出啧啧的惊叹:“看看这布局!这散热!美国人这东西,比小鬼子的九四式甲先进了不止一代啊!这是战略级的宝贝!宝贝啊!”
他们三人完全沉浸在技术的世界里,拿着说明书,对照着电台车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接口仔细研究,时而激烈讨论,时而恍然大悟般发出欢呼,时而又为某个精巧设计沉默不语,眼中满是崇拜。对他们这些搞了一辈子通讯、深知信息传递重要性的人来说,这些电台车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神兵利器,足以改变一支军队的神经中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横扫晋察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