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了林忠一家,又借说书人之口敲山震虎之后,林府表面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贾敏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间歇。对方接连失手,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攻势,只会更加凌厉、更加直接。
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青瑜身上。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如今已是林家留在京城的半个顶梁柱,也是对方可能重点针对的目标。太学虽是国家育才之地,却也并非密不透风的象牙塔。
果然,不过三五日,贾敏便通过草木感知,捕捉到太学附近一些不寻常的动向。有几个看似闲散的书生,总在太学门外徘徊,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进出学子,尤其关注林家的马车。更有甚者,她“听”到其中一人在同伴低声抱怨时,不慎漏出了“上头催得紧”、“找不到由头”等只言片语。
由头?他们想找什么由头?贾敏心中警惕,暗中叮嘱青瑜身边的小厮加倍留心,又 调整了青瑜往返太学的路线和时间。
这日,青瑜下学回来,眉头微锁,似有心事。贾敏询问之下,他才道出原委:“今日太学内有些流言,说父亲在江南查案,手段过于严苛,引得盐商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扬言要……要断漕运以作要挟。还有人说,父亲此举,是为了积累政绩,罔顾地方稳定。”
断漕运?罔顾稳定?这顶帽子扣得不可谓不狠!一旦坐实,不仅林如海前程尽毁,恐怕连性命都难保。这已不仅仅是污蔑,更是裹挟着“民意”的致命攻击。
贾敏心念电转。流言起于太学,目标却是远在江南的林如海,同时也在试图动摇青瑜的心神,离间父子关系。一石二鸟,好算计!
她面上不动声色,只温言对青瑜道:“安哥儿,你可知漕运关乎京师命脉,岂是几个盐商说断就能断的?此等耸人听闻之言,无非是想扰乱视听,给你父亲施加压力。你父亲奉旨行事,手握证据,行的端坐的正,岂惧这些宵小伎俩?你在太学,只需安心向学,明辨是非,不必为这些无稽之谈烦忧。”
青瑜本是聪慧之人,一点即透,神色很快恢复了平静:“儿子明白了。清者自清,儿子相信父亲。”
安抚了青瑜,贾敏的心却并未放下。流言不会凭空产生,必然有其源头。对方想制造“盐商怨声载道”的假象,甚至不惜抛出“断漕运”这种极端言论,定然会在京城有所动作,或许会煽动一些与盐业相关的底层人员闹事,或是买通御史言官上奏。
她必须抢先一步,拿到对方策划此事的证据,至少,要摸清他们的路数。
当夜,贾敏的灵识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铺开。这一次,她的目标明确——那些可能与盐商有勾连的官员府邸、京城中盐业相关的会馆、仓库,甚至是某些看似不起眼、却适合密谋的茶楼酒肆。
她不再满足于被动的监听,开始主动“引导”植物,去探查一些之前未曾注意的角落。比如,某位官员书房窗外那株老梅的枝干,被她巧妙影响,稍稍向内弯曲,更能贴近窗缝;盐业会馆后院那丛茂密的竹林,几片竹叶的朝向被悄然改变,更能清晰地“看”到后院小厅内的情形。
这种精细的操控极其耗费心神,不过片刻,贾敏的额头便渗出细密的汗珠,脸色也微微发白。但她咬牙坚持着,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小心翼翼地拨动着她的“丝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近黎明,人最为困顿松懈之时,她终于在一处看似普通的民居内,捕捉到了关键信息。
几个穿着体面、却掩不住江湖气的汉子,正围着一个小吏模样的人。桌上散落着些银锭。
“……都安排妥当了,明日巳时,聚集在都察院门外,就按商量好的喊……定要闹出动静,让里面的大人们都听见……”
“放心,人都找好了,都是些苦哈哈的漕工、脚夫,给足了钱,让他们喊什么就喊什么……”
“记住,只说是林御史逼得大家没了活路,千万别提别的……”
“御史台那边,也有人会适时递话进去……”
贾敏心中冷笑。果然如此!伪造民意,聚众闹事,再配合言官弹劾,一套组合拳,就是要将林如海置于“激起民愤”的境地!
她立刻记下了这处民居的位置、那几个为首者的相貌特征,以及他们计划行动的具体时辰。
天色微明,贾敏立刻唤来林如海留下的心腹护卫首领,将夜间探查到的信息,以一种“根据府外采买仆役偶然听闻的零碎消息,结合近日流言,做出的合理推测”的方式,告知于他,并指明了那处民居的位置。
“你立刻派人,暗中盯住那里,不要打草惊蛇。同时,想办法将这个消息,不着痕迹地传递给我们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可靠关系。”贾敏沉声吩咐,“务必在他们聚集之前,将其驱散,拿下为首之人!”
护卫首领虽惊异于夫人消息之精准,但见其神色笃定,毫不犹豫地领命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精怪多子多福:葡萄娘娘快穿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精怪多子多福:葡萄娘娘快穿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