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李牧之问
秦昭王四十八年夏五月廿三,邯郸城外的廉颇营垒笼罩在薄雾中。
陈墨跟着赵国使者穿过辕门时,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那是为防备秦军火攻而预先准备的。营中士卒皆着皮甲,手臂上缠着写有“复仇”的布条,看见他时,握戈的手纷纷收紧,指节发白如霜。
“陈司马受惊了。”说话的是李牧的副将,腰间挂着匈奴式样的弯刀,“将军在点将台候你。”
点将台上,李牧身着胡服,正在擦拭手中的青铜剑。这位“赵国最后的长城”左肩上缠着孝布,剑鞘上刻着“破秦”二字,笔划间填满了秦人血垢。陈墨注意到,他脚下的地图上,秦军大营用朱砂圈住,宛如靶心。
“秦使。”李牧的声音像雁门关外的风,“听说你在平原君府中,愿以血换和?”
陈墨解开衣领,露出结痂的伤口:“若能止杀,血不足惜。”
李牧忽然冷笑,挥剑劈向一旁的木桩,木屑纷飞中,剑刃稳稳停在陈墨咽喉前半寸:“我赵国男儿的血,可不像你的那么廉价。你说要‘存赵宗庙,全赵文脉’——”他指了指远处的邯郸城,“但秦军的云梯已经架到了城墙下,你觉得,秦王会因几卷破书停下灭赵的脚步?”
陈墨直视剑尖,想起昨夜收到的密报:王翦的军队已绕过井陉关,正从背后包抄邯郸。他从袖中取出吕不韦的密信,信上用粟特语写着:“秦王赐白起‘假节钺’,三日后攻邯郸。”
“李牧将军可知,”他将密信递给对方,“武安君的‘铁鹰剑士’已向长平集结,他们的弩机改良了瞄准装置,射程比之前远五十步。”
李牧瞳孔微缩,显然没料到秦人会将机密泄露至此。陈墨趁机取出《慎战》篇竹简,翻开“降卒可抚”章节:“吕相国算过一笔账:若灭赵,需斩首三十万,耗时三年,耗粮百万石;若和赵,只需割让上党三城,送质子入秦,便可换得赵军助秦伐燕。”
“助秦伐燕?”李牧怒极反笑,“你当我赵人是秦人的猎犬?”
“非也。”陈墨指向地图上的燕国,“燕王喜趁赵国新丧,正欲偷袭蓟城。若赵秦盟好,贵国可西守太行,东击弱燕,尽收辽东之地。此乃‘以战止战’,非为秦,为赵也。”
李牧的剑终于垂下。陈墨看见他盯着地图的眼神,从怒火渐渐转为思索——这位名将的兵法,从来不以血气之勇取胜。
“你胸前的胎记,”李牧忽然开口,“让我想起一个人。”
陈墨心中一凛,想起阿禾看见胎记时的震惊。昨夜在驿馆,他曾仔细比对过赵国地图,发现胎记形状与代郡王室的族徽竟有七分相似。
“愿闻其详。”他尽量保持语气平静。
“二十年前,代郡公主与秦军作战时失踪。”李牧的手指划过陈墨胸前,“她的左胸有一枚青色胎记,形如展翅玄鸟。有人说,她嫁给了秦人,有人说,她战死在雁门关。”
陈墨想起吕不韦曾提及的“代郡遗孤”传说,想起咸阳宫地窖里那卷从未公开的《代郡氏谱》。难道自己真的是赵国宗室之后?难道吕不韦选中他,不仅因为理念,更因为这层血脉?
“陈某乃咸阳孤儿,”他迎上李牧的目光,“若真与代郡公主有关,也是秦赵血脉交融的证明。将军难道不想看看,千百年后,秦赵之人是否会共读一卷《诗》,共祭一座庙?”
李牧沉默良久,忽然转身从案上拿起一卷兽皮,扔给陈墨:“这是匈奴单于的议和书,他说只要我献出雁门关,便助我击秦。”兽皮上的匈奴文狰狞如刀,“你告诉我,该如何选择?”
陈墨展开兽皮,看见单于印玺旁画着被屠杀的秦人村落,妇孺的尸体被堆成京观。他想起长平战场的惨状,终于明白李牧的挣扎——在绝对的暴力面前,任何选择都是血腥的。
“匈奴不可信,”他将兽皮投入火盆,“但秦可盟。至少,我们愿意给赵国一个体面的转身——保留宗庙,延续文脉,甚至……”他顿了顿,“允许贵国保留‘胡服骑射’的军制,只向秦国称臣,不纳赋税。”
火盆中腾起青烟,李牧的脸在烟雾中忽明忽暗。陈墨知道,这是吕不韦能给出的最大让步——用文明的宽容,换取铁血的威慑。
“好。”李牧忽然拔剑砍断帅案一角,“我可以代赵王与秦盟好,但有三个条件:第一,长平战殁者碑需立双碑,秦赵各一座;第二,秦国需归还所有赵国贵族遗骸;第三——”他盯着陈墨的胎记,“你需留在邯郸,作为人质。”
陈墨心中一震。留在邯郸,意味着深入虎穴,也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接触赵国文明的核心。他想起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想起太史令署里未完成的《赵风》编纂,忽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上天赐予的机缘。
“可。”他解下秦使节符,放在李牧案上,“但陈某有个请求:盟书需用秦篆与赵文并列书写,碑文中需刻‘秦赵同源,共佑华夏’八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帝国:铁血文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帝国:铁血文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