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春深,是被药香与书香浸透的。
三月的风穿过雕花木窗,卷起案头《储君养生录》的残页,墨迹未干的“通”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凌云立于书斋中央,身着太子太傅的玄色锦袍,腰间悬着朱元璋亲赐的“破局之刃”金印,印纽麒麟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他面前的紫檀木案上,摊开着一卷亲手誊写的讲稿,旁边摆着三样物件:一株晒干的茯苓、一枚银质针具、还有半块记录太子脉象变化的龟甲——那是三个月来朱标每日晨起诊脉的记录,刻痕深浅间,藏着从“浮大而空”到“沉而有力”的蜕变。
“今日开讲的《储君养生录》,非医书,亦非政论。”凌云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玉石相击,“讲的是‘生’之道——太医之道,不在补,而在通;不在治已病,而在治未病。”
书斋内静得落针可闻。朱标端坐于下首,身着月白常服,面色红润如敷脂,与半年前咳血昏迷的模样判若两人。他身前的青玉案上,摊着一本《贞观政要》,旁边却放着凌云手绘的《八段锦分解图》,图中每式都标注着呼吸法与经络走向。两侧坐着的,是东宫属官与部分朝臣——有捧着《黄帝内经》的老儒生,有腰悬玉带的年轻侍郎,也有面色阴沉的礼部尚书赵弘济。
凌云拾起那株茯苓,指尖拂过菌核上的纹路:“诸位可知,这茯苓生于松根之下,吸天地湿气而生,却能化浊为清,利水渗湿。何以?因其‘通’也——通脾胃之壅滞,通三焦之水道。”他将茯苓置于案上,又拿起银针,“再看此针,中空如管,可引积水外流。太医院旧法,见腹水便用参茸堵,恰似以土掩泉,泉愈涌;今以针引水,以药疏导,如开闸放水,水自平。”
“太子殿下便是明证。”凌云转向朱标,目光温和,“半年前,殿下脉象浮大而空,如水上浮萍,舌苔厚腻如积粉——此乃参茸壅塞脾胃,水湿困遏心肺之象。臣用八段锦‘以形引气’,以山药莲子‘以食代补’,三月后,殿下脉象沉而有力,能拉三石弓,能连射十箭中靶心。这便是‘通’的力量。”
朱标闻言,提笔在《储君养生录》上写下“通”字,笔锋遒劲如剑。他想起自己初练八段锦时的狼狈——双臂酸软如灌铅,呼吸急促似拉风箱,一度想要放弃。是凌云那句“储君之躯,非一人之躯,乃天下之表率”,让他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他不仅身强体健,更悟得其中治国之理:“师父所言极是!孤明白了——治国如养生,堵不如疏,滞不如通。譬如黄河水患,与其筑坝拦水,不如疏浚河道;譬如吏治腐败,与其严刑峻法,不如正本清源。”
这番话一出,书斋内响起细微的骚动。几位年轻侍郎眼中闪过赞许,老儒生们则捻须沉思,唯有赵弘济的脸色愈发铁青。他攥着袖中的《皇帝内经注》,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书中“虚则补之”的批注,此刻显得如此刺眼。
凌云并未理会台下百态,继续展开讲稿:“《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何谓‘未病’?非无病,乃病之萌芽也。太子殿下幼时体弱,太医院见其咳喘便用参茸,殊不知咳喘之源在水湿困肺,参茸反助湿邪。臣教殿下晨起导引,如春耕松土;食清淡药膳,如夏溉禾苗;定期诊脉,如秋收验谷——这便是‘治未病’。”
他翻开龟甲,指着上面的刻痕:“这是殿下近半年的脉象变化:正月,浮取无力,重按则空;二月,脉始有根,如草根入土;三月,脉沉而缓,如溪流潺潺。再看这体重记录——”他指向案头另一卷册子,“从一百一十斤增至一百二十五斤,咳嗽次数从日十余次减至三次。这些数据,胜过千言万语。”
朱标补充道:“孤昔日食参茸,常觉口干舌燥,夜不能寐;如今食山药莲子粥,虽淡而无味,却觉胃中清爽,夜眠安稳。可见‘补’未必是福,‘通’才是长久之计。”他看向台下,“诸位大人,若在地方为官,见百姓饥寒便一味赈济,而不教其耕种之法,与太医院用参茸堵病何异?”
一位河南布政使立刻躬身:“殿下所言极是!臣在开封时,曾见灾民领赈米后不思劳作,反生怠惰之心。若当时教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或许……”
“或许便不会再有流民。”凌云接过话头,“医道与政道相通,皆在‘顺势而为’。水往低处流,便疏浚河道;气遇壅滞则痛,便导引经络。治国亦然——民有疾苦,便疏其郁结;吏有贪腐,便清其源头。”
赵弘济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官袍下摆带翻了茶盏,茶水溅在《皇帝内经注》上,晕开一片墨渍:“凌太傅此言,未免太过牵强!医道乃小术,政道乃大道,岂可混为一谈?《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治国之本在于仁德,岂在‘通’‘堵’之辩?”
书斋内瞬间安静下来。朱元璋虽未现身,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帝王最厌烦“空谈大道”而忽视实效之人。凌云却不恼,反而微微一笑:“赵大人所言‘仁德’,正是‘通’的最高境界。何谓仁德?非施舍赈济,而是让百姓有田可耕、有路可行、有病可医——这便是‘通’其生计,‘通’其生机。若只知用参茸堵病,与‘仁德’二字背道而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