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小杨的肚子突然“咕咕”叫了起来。他下意识地摸向书包,掏出一包薯片。“咔嚓”一声,薯片的脆响打破了课堂的寂静。小杨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违规”了。但饥饿感让他顾不了那么多,他偷偷把薯片塞进嘴里,眼睛却死死盯着黑板,生怕被老师发现。
就在小杨吃得正欢时,物理老师王老师转过头,笑着说:“小杨,上课吃零食可不好哦。”小杨的脸瞬间红了,他尴尬地笑了笑,把薯片藏到桌下。没想到,王老师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回答出我刚刚的问题,我就允许你继续吃。”小杨愣了一下,随即鼓起勇气,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回答了问题。王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回答得不错,继续吃吧。”那一刻,小杨感觉课堂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了。
小杨发现,在课堂上吃零食并不完全是“违规”行为。相反,它成了他与同学拉近距离的“社交密码”。每天午休时,他会带一些零食到教室,分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是一包坚果,有时候是一盒饼干。渐渐地,同学们开始主动找他聊天,甚至在学习上给他提供帮助。
小杨还发现,不同科目的老师对零食的态度也不同。语文老师比较宽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数学老师则比较严格,禁止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他根据这些“口味”,调整了自己带的零食种类。比如,在语文课上,他会带一包薯片;在数学课上,他会准备一盒巧克力。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让他很快融入了班级。
然而,小杨也意识到,零食虽然能拉近距离,但也要注意“边界”。比如,不能在老师讲解重点时吃零食,不能在考试时吃零食,更不能因为吃零食而影响学习。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天只带一包零食,且只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吃。这种“自律”让他既享受了零食的乐趣,又保持了学生的形象。
小杨开始反思自己最初在课堂上吃零食的行为。他意识到,那其实是一种“叛逆”——对课堂规则的抗拒,对自我边界的探索。但通过零食,他逐渐明白了:课堂不是战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吃零食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分寸。
小杨还发现,零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成长”的象征。从最初的“偷偷吃”,到后来的“大方分享”,再到现在的“自律控制”,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保持自我,同时尊重他人。这种成长,让他从一个“学生”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人”。
小杨相信,零食会一直陪伴他的学习生涯。但他也明白,随着年纪的提升,他需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比如,在重要考试时要避免吃零食,要用更专业的方式与同学交流。但他不会放弃零食,因为那是他课堂初体验的见证,是他成长的标志。
喜欢杨建辉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杨建辉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