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善举”不只看表面,还得算长远!
鲁国有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那里当奴隶,要是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就能从官府领取赏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拒绝了官府的赏金。孔子说:“子贡你做错了啊。圣人做事,是要能改变风气、教化百姓的,不是只图自己做得痛快。现在鲁国强的人少、穷的人多,你领了赏金,不影响你的善行;可你不领,以后就没人愿意赎人了——毕竟普通人没你有钱,没钱拿谁还愿意费这劲?”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感谢他,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人肯定会有更多人愿意救落水者了!”
冯梦龙点评:善举的“好”,得看长远影响
袁了凡说:“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子贡不拿赏金,好像比子路收牛更高尚。但孔子却肯定子路、批评子贡,这说明判断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当下的行为,得看它会引发什么后续问题;不能只看一时的效果,得看长远影响;不能只考虑当事人自己,得看对天下人有没有好处。”
简单说,孔子在意的不是“谁更无私”,而是“哪种做法能让更多人愿意行善”——子贡的做法虽显高尚,却抬高了行善的门槛;子路收下谢礼,反而让大家觉得“行善有回报”,更愿意跟着做。
【管理智慧】
一、子贡拒赏:看似“道德满分”,实则“断了普通人的行善路”
子贡不领赏金,放在现在可能会被夸“无私奉献”,但孔子骂他,是因为看透了“行善不能只看个人高尚,得看能不能让大家都跟着学”。子贡是富商,赎人倒贴钱无所谓;但对普通穷人来说,赎人要花路费、赎金,要是领不到国库的钱,等于“做一次好事亏一笔”,谁还愿意干?这不是“鼓励行善”,是“把行善变成只有富人才能玩的‘道德游戏’”。
当代案例:社区捐物“只靠自觉”没人理,加了小奖励反而捐爆了
某社区一开始搞“旧衣捐赠”,宣传“纯粹公益,不求回报”,结果半个月只收到几十件旧衣——大家不是不想捐,是觉得“收拾旧衣费时间,还得自己扛到社区,没一点正向反馈,有点划不来”。后来社区改了规则:捐5件旧衣给一袋洗衣粉,捐10件给一桶食用油,还会给捐赠的人发“爱心证书”。
结果短短一周,就收到了上千件旧衣——大爷大妈愿意收拾旧衣了,年轻人也愿意顺路带过来,大家觉得“既做了好事,又有点小回报,不亏”。有人说“加奖励太功利,丢了公益的纯粹”,但社区主任说:“咱们要的不是‘少数人高尚’,是‘多数人愿意参与’,小奖励能让更多人动起来,这才是真公益。”——这就是孔子批评子贡的原因:行善要是只讲“无私”,会把大多数普通人挡在门外;给点“实在反馈”,反而能让行善变成“人人可做的事”。
二、子路受牛:看似“收礼俗”,实则“给行善打了个可复制的样”
子路收牛,放在现在可能会被说“做好事图回报”,但孔子夸他,是因为这头牛不是“贪财”,是“给所有人一个信号:行善能得到认可和回报,普通人也能放心去做”。别人看到“救个人能收到牛”,会觉得“我救了人,就算得不到牛,至少也会有其他感谢,不会白忙活”,反而更愿意出手帮忙。
当代案例:城市给见义勇为发“真金白银”,救人的人多了三成
某城市以前对见义勇为者,只发“荣誉证书”,结果很多人看到有人遇险,要么犹豫不敢上,要么救了人也不愿留名——怕“自己受伤没人管,还耽误工作”。后来城市改了政策:见义勇为者不仅给荣誉,还能领2000-元不等的奖金,要是受伤了,医疗费全报,还能申请“见义勇为专项补助”。
政策实施一年后,当地见义勇为的案例比之前多了30%——有快递小哥救了落水儿童,领了奖金还被公司表扬;有保安制止了小偷,不仅拿了补助,还涨了工资。有人说“用钱鼓励行善太俗”,但当地公安说:“普通人不是圣人,他们要养家糊口,给点实际保障,才能让他们敢出手、不后悔。”——这和孔子夸子路的逻辑一样:行善不需要“无私到不食人间烟火”,给点实在的回报,反而能让更多人有勇气做好事,让行善的风气传开来。
三、评注的“扎心真相”:行善要看“长期影响”,不是“一时面子”
评注里袁了凡说“看行善,别只看当下行为好不好,要看会不会有坏影响;别只看一时效果,要看长期能不能持续;别只看自己做得爽,要看能不能让天下人都学得来”——这正是孔子的核心智慧。
子贡拒赏,当下看“很无私”,但长期看“断了穷人行善的路”;子路受牛,当下看“有点俗”,但长期看“让更多人愿意救人”。就像现在有人做公益,非要搞“零成本捐赠”,志愿者全靠义务劳动,结果没人愿意长期干,公益项目不了了之;而有的公益组织给志愿者发交通补贴、餐补,还帮他们记录“公益时长”,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项目也能长期做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