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提前掐灭“内斗火苗”,才是真远见
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性格英勇果断,还很有谋略。他跟着肃宗从马嵬坡向北撤退时,军队人少力弱,还总遇到强盗。李倓亲自挑选勇猛的士兵守在肃宗前后,拼尽全力打仗保护肃宗。有时肃宗过了饭点还没吃上饭,李倓就难过得哭起来,军中将士都很敬佩他。
肃宗想让李倓当天下兵马元帅,统领众将东征。李泌却劝道:“建宁王确实有当元帅的才能,但广平王李俶是他哥哥啊。要是建宁王立了大功,难道要让广平王像吴太伯那样,主动让出王位吗?”
肃宗说:“广平王是嫡长子,难道还需要靠元帅的职位来巩固地位吗?”
李泌反驳:“广平王还没被立为太子。现在天下大乱,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元帅身上。要是建宁王真的立下大功,就算陛下不想让他当太子,那些和他一起立功的人,难道会甘心吗?太宗李世民、太上皇李隆基(当年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权),都是这样的例子啊!”
肃宗这才明白,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众将都归他统领。李倓听说后,向李泌道谢:“这本来就是我心里想的!”
冯梦龙点评:提前掐灭“内斗火苗”,才是真远见
李泌没纠结“谁更有能力当元帅”,反而盯着“兄弟争位”的隐患——要是让弟弟先立大功,就算哥哥是嫡长子,也容易引发权力争斗,甚至重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覆辙。这种提前规避家族内耗的眼光,比单纯推荐人才更关键。
就像现在团队里,要是只看个人能力安排重要任务,却忽略了成员间的层级、关系平衡,很可能任务没完成,先起了内部矛盾。李泌的智慧,在于他做事不只看“当下能不能成”,更看“长远会不会出乱子”。
【管理智慧】
唐肃宗的儿子建宁王李倓,是个又勇猛又有本事的狠角色。当初跟着肃宗从马嵬坡往北逃的时候,队伍人少还弱,一路上老遇到劫匪,李倓直接挑了队里最能打的人,守在肃宗前后,次次冲上去硬拼,就为了护着老爹安全。有时候肃宗赶路赶得没饭吃,李倓急得直哭,一点不藏着对老爹的在意。军队里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都特别服他,觉得这皇子靠谱。
后来肃宗想让李倓当“天下兵马元帅”,带着各路将领东征平叛。结果李泌(肃宗的核心谋士,相当于“首席战略官”)直接拦了下来,说:“建宁王确实有当元帅的本事,但广平王李俶是他亲哥啊!要是建宁王真把仗打赢了,立了大功,你让广平王怎么办?总不能让他像吴太伯那样,主动把继承人的位置让出来吧?”
肃宗还没懂,说:“广平是嫡长子,本来就是继承人,一个元帅的位置而已,有啥要紧的?”李泌赶紧补刀:“可广平王现在还没正式立为太子啊!现在天下大乱,大家都盯着‘元帅’这个位置——谁能打胜仗,谁就有军心,谁就是大家心里的‘主心骨’。要是建宁王真立了大功,就算您不想让他当太子,跟着他打仗的那些人能答应吗?当年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太上皇(玄宗当年也经历过皇子争位)的事,您忘了?”
肃宗这才醒过神,赶紧改了主意,让广平王李俶当天下兵马元帅,所有将领都归他管。李倓听说这事后,不仅没生气,还专门去找李泌道谢:“李公您太懂我了!我本来就没想争什么位置,就想好好打仗平叛,您这么做,正好帮我避了坑!”
一、李泌的“风险预判逻辑”:不是打压能臣,是怕“功高盖主引内耗”
李泌拦住建宁王,不是觉得他没能力,而是精准算透了“团队(皇室)稳定的核心——不能让‘能力强的人’越过‘层级秩序’,否则会引发内斗”。当时广平王是兄、还没正名太子,建宁王要是功高,不管是他自己想争,还是手下人起哄,都会让兄弟反目,甚至重演“玄武门之变”的悲剧。这拆开来,就是现代职场/团队管理里的“防内耗法则”,比只看“个人能力”更长远。
1.先看“层级秩序”:能力再强,也不能乱了团队“辈分/层级”
李泌没否定建宁王的能力,却抓着“广平是兄”“没立太子”这两个关键点——团队里有默认的“层级”(比如兄友弟恭、正职在前),要是让层级靠后的人“功高盖主”,哪怕他没私心,也会让层级靠前的人不安,手下人还会趁机挑拨。这就像现在公司里:
某重点项目要选负责人,副总监小张能力强、之前立过功,CEO想让他上;但总监老王是正职,还没明确“事业部接班人”身份。要是让小张当项目负责人,打赢了仗,小张的手下肯定会说“张哥比王总监厉害,该让张哥当老大”,老王心里不舒服,俩人早晚掐起来,项目就算成了,后续团队也会散。
2.再算“风险连锁反应”:“功高”会被“有心人利用”,不是自己能控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