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献:数据考核倒逼精准执法,别让“考核空转”
赵清献去青州巡查时,心里总装着件事:他知道“一个人被抓进监狱,十个人都得跟着受牵连”——囚犯家里没人干活,生计断了,甚至好多没做错事的无辜亲属,也会被株连。更让他揪心的是监狱里的环境:夏天又闷又潮,一不留神就闹瘟疫;冬天冷得刺骨,囚犯的手和脚都冻得开裂。有的人为了点小事,就被戴着手铐脚镣关好几年;有的只是轻微违法,最后却在监狱里熬到丢了性命。更别提狱卒和牢头还总欺负囚犯,索要好处、随意打骂,想想都让人难受。
赵清献没喊“别乱抓人”的空口号,反而搞了个“硬核操作”:他让人骑着马,火速调取各个监狱的名册(监簿),逐个查勘——监狱里关的人越少,说明当地官员越称职;关的人越多,尤其是小罪多、无辜多的,就说明官员在乱作为。就这么执行了一年,青州下属的所有官员,没一个敢随便抓人关人了。连当时的大学者邵尧夫,都总跟人夸赵清献这事办得好。
【管理智慧】
一、赵清献的“减负逻辑”:不是“放犯人”,是“不瞎关人”
赵清献查监狱名册、定官员考评,看似是“管监狱”,其实是精准掐住了“乱执法的命门”——官员怕“囚犯多了评不上好官”,自然会收敛“小题大做、随意关押”的毛病。他的思路拆开来,放在现在的政务、企业管理里,就是“用数据倒逼精准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比喊一百句“要人性化”管用。
1.先算“牵连账”:不忽视“小关押”的“大代价”
赵清献没觉得“关个把人不算事”,反而看到“一个囚犯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比如农民被关,地里的庄稼没人种,全家就得挨饿;小商贩被关,摊位没人看,一家人的收入就断了。这就像现在:
某地城管以前看到小贩摆摊,不管是第一次还是轻微违规,直接扣车罚款。后来发现“扣一辆车,小贩一家半个月没收入”,还容易引发冲突,就改成“首违不罚,先教怎么合规摆摊”——这就是算透了“牵连账”,不把“小违规”变成“毁生计”的大事。
2.用“数据考核”倒逼“精准执法”:别让“考核空转”
赵清献把“囚犯数量”当成官员考评的硬指标,不是“拍脑袋定的”——官员想评“好官”,就得主动筛掉“没必要关的人”:小罪的劝和解,轻微违法的先整改,无辜株连的直接放。这就像现在企业里:
某互联网公司以前对“迟到”抓得严,不管是堵车还是家里有事,迟到就扣全勤奖,结果员工怨声载道,离职率高。后来改成“每月迟到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30分钟,不扣全勤”,还把“员工投诉迟到处罚不合理的数量”纳入部门主管考评——主管们主动帮员工协调“弹性打卡”,迟到纠纷少了,员工积极性也高了。
3.抓“痛点根源”:不只是“少关人”,还要“少害人”
赵清献心疼监狱里的瘟疫、冻裂、狱卒凌辱,其实是在解决“关押后的次生伤害”——要是官员不随便关人,这些伤害自然就少了。这就像现在政务服务:
某地派出所以前对“轻微纠纷”(比如邻里吵架),也会把人带回所里“问话”,动辄耗上大半天。后来规定“轻微纠纷先让社区调解,调解不成再介入”,还查“问话时长超过2小时的记录”,要求说明理由——不仅减少了没必要的关押,还避免了“耗时间、伤和气”的次生问题。
二、当代“赵清献式减负”案例:不搞“一刀切”,用数据和痛点解决“乱限制”
赵清献“不瞎关人”的思路,现在不管是政务执法、企业管理,还是社区服务,都能用——核心就是“别为了‘管得严’而管,要为了‘少麻烦人’而管”。
案例1:城管“扣车数据考核”,从“一扣了之”到“首违不罚”
以前某城市的城管,看到小贩“占道摆摊”,不管是卖早餐的阿姨还是卖水果的大爷,直接扣车,还得交几百块罚款才能要回来。小贩们要么跟城管吵,要么干脆不摆摊,家里没了收入;城管也觉得累,天天跟人起冲突。
后来当地城管学赵清献,搞了两个改革:
1.推行“首违不罚”:第一次占道,先给“整改告知单”,教小贩“哪能摆、怎么摆”,不扣车不罚款;
2.每月查“扣车记录”:哪个中队扣车多,就得说明“为什么这些小贩不能先整改”,扣车量前两名的中队,主管要被约谈。
结果才半年,扣车量比以前降了80%,小贩们规规矩矩摆摊,城管也不用天天吵架,甚至有的小贩看到城管来,还主动打招呼——这就是“用数据倒逼精准执法”,和赵清献“查囚犯数定官评”的逻辑一模一样:别用“多扣车”证明“管得严”,要用“少冲突”证明“管得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