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会“慢半拍”,才是职场清醒!
宋仁宗病了很久,没法上朝。有一天病情好转,想召见大臣,就坐在便殿里,紧急召见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吕夷简接到命令后,过了好一会儿才动身。同事们都劝他赶紧走,他却慢悠悠地一点不急。
见到仁宗后,仁宗问:“我病了好久才好,特别想跟你们见面,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回奏:“陛下生病期间,朝廷内外都很担心。现在突然紧急召见大臣,我们要是慌慌张张跑过来,恐怕会让大家误以为出了大事,引起恐慌。”仁宗听了,觉得他特别有大臣的稳重样子。
吕夷简:不硬刚,却悄悄救了人
庆历年间,石介写了篇《庆历圣德颂》,里面对大臣褒贬得特别严厉,尤其是把夏竦骂得很惨。没过多久,党派之争爆发,石介被治罪罢官回家,后来去世了。
正好山东有个举子叫孔直温谋反,有人说孔直温曾经跟石介学过习。夏竦趁机说石介其实没死,是逃到北方胡人那里去了。仁宗下诏书把石介的儿子流放到江淮,还派了宦官,让京东刺史挖开石介的棺材,查验真假。
当时吕夷简担任京东转运使,他对宦官说:“要是挖开棺材是空的,石介真的逃去北方了,就算把他家人治罪也不算过分。可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平白无故挖人坟墓,这可不是给后人做榜样的事。”
宦官问:“那怎么回复皇上的旨意呢?”吕夷简说:“石介去世,肯定有给他装棺入殓的人,加上内外亲族、参加葬礼的门生,至少有几百人。而且抬棺材、封棺材,肯定用了丧葬铺的人。现在把这些人都叫来问话,要是大家说法一致,就让他们都写军令状担保石介已死。这样也能回复皇上的命令了。”
宦官按他说的做了。等把结果上奏给仁宗,仁宗也醒悟过来是夏竦在诬告,没多久就下旨,让石介的妻子儿女回了家乡。
冯梦龙点评:不抢着“做好人”,却把事办得漂亮
吕夷简没直接为石介辩解,却比直接辩解更能救石介家人——这才是高明的帮忙。当初石介写《庆历圣德颂》时,正好是吕夷简被罢相,晏殊、章得象接任宰相的时候。吕夷简没记着私人恩怨,反而顾全国家大体,这才是宰相该有的气度!
还有一次,李太后的丧期还没满,吕夷简就劝仁宗立曹皇后。范仲淹反对说:“吕夷简又教陛下做不好的事了!”后来吕夷简跟韩琦解释:“这事外人不知道,皇上年纪大了,郭皇后、尚美人都因为失宠被废,后宫里靠美色上位的人太多。不赶紧立皇后,没法整顿后宫秩序啊。”他每件事背后都有深层考虑,大多像这样。
【管理智慧】
一、吕夷简的“慢走逻辑”:不是摆谱,是“控舆论、稳人心”
吕夷简接急召却慢走,看着像“抗旨”,其实是精准拿捏了“皇帝安危=天下人心”的关键——他的操作放到现在,就是“高级危机公关”,比慌慌张张表忠心管用多了。
1.“领导安危”是敏感信号,不能乱传递
仁宗久病初愈,是朝廷最敏感的“稳定符号”。要是大臣们慌慌张张跑进宫,外面人会猜“是不是皇上又病危了”,谣言一传开,百姓恐慌、官员乱阵,甚至可能有人趁机搞事。就像现在公司CEO心梗后刚复工,COO没急着冲去CEO办公室,反而先让行政发通知“CEO恢复良好,今日正常办公”,再慢悠悠过去——避免员工扎堆议论“是不是又出事了”,稳住公司情绪;
2.“慢”是“稳”的信号,比“快”更显担当
急着跑过去,看似“重视皇上”,其实是“没考虑后果”;慢走却能传递“没事,皇上挺好”的信号,让所有人放心。就像现在遇到突发舆情,公关部不急于回应,而是先理清事实、制定话术,再慢慢发声——避免说错话激化矛盾,反而更显专业;
3.懂“臣子的分寸”:不抢风头,只保大局
同行大臣催他“快行”,是想在皇上面前表忠心;吕夷简却不管“谁先到”,只管“会不会出事”——这就是宰相和普通官员的区别:普通官员想“自己表现好”,宰相想“整个朝廷好”。
当代案例:COO“慢应对CEO复工”,稳住公司股价
某上市公司CEO突发心梗,住院半个月,股价跌了15%。有天CEO身体好转,想召高管开会,让秘书通知“半小时后到会议室”。COO老周接到通知后,没急着往会议室冲,反而做了两件事:
1.先让董秘发个简短公告:“CEO身体恢复良好,今日起逐步恢复工作,上午将与核心高管召开例行会议”——先给市场和员工吃颗定心丸;
2.故意放慢脚步,路上还跟部门经理聊了句“最近项目进度不错,继续保持”,才去会议室。
开会时CEO问他“怎么来这么晚”,老周说:“您刚恢复,要是我们慌慌张张跑过来,员工看到会担心‘是不是又出问题了’,股价说不定又得跌;我先让董秘发了公告,路上再跟大家报个平安,这样里外都稳。” CEO听完特别认可,后来还把公司应急事务全交给老周负责——老周的“慢”,不是拖延,是“控住了敏感信号”,这就是吕夷简的现代版:懂分寸的人,永远比“急着表功的人”更能扛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