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之家的正式启用,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起点。当剪彩仪式的短暂喧嚣散去,当祝贺的通讯信号归于平静,基地便投入了一种高速而有序的运转节奏中。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庇护的据点,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机构,一个知识的圣殿,一个培养未来守护者的摇篮。系统的整理、经验的传承、新血的训练,成为了基地初期运作的核心主题。
总指挥室,成为了整个基地信息交汇与决策的神经中枢。巨大的弧形主屏幕被分割成多个区块,实时显示着全球能量波动监测图(数据源来自与“异策部”共享的网络以及肖雅独立部署的、更为敏感的几个隐秘探测节点)、基地各区域状态概览、以及待处理事务的优先级列表。林默的身影常常伫立在这面屏幕前,但他的工作重心,已从具体的战术指挥,更多地转向了资源调配、方向规划和内部整合。
“我们不能永远只靠我们几个人去应对全球范围的‘节点’异常,”在一次晨间例会上,林默对核心团队成员强调,“知识是我们的武器,但武器如果只是锁在仓库里,就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我们必须将它系统化、理论化,让它成为可以传承的体系。”
这项最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肖雅和她的团队肩上。她所主导的科研实验区,特别是“能量学与异常现象解析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消化器官”。从“深渊回廊”中带出的、支离破碎且充满非常规术语的信息碎片;历次任务中记录的、关于各种规则怪谈和能量实体的观测数据;从“机械之心”副本获取的、关于自动化维护系统的技术日志;乃至“遗忘之湖”中获取的、关于记忆与情感能量的模糊感知记录……所有这些海量而杂乱的信息,被汇集到这里。
实验室内部,不再是传统的试管和显微镜阵列,而是布满了先进的全息投影台、量子计算阵列和神经交互接口。肖雅和她的研究员们——其中既有从“异策部”借调来的顶尖科学家,也有少数在近期被发现对异常能量具有独特感知天赋、并被招募进来的新人——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他们像考古学家拼接古卷残片一样,试图破译“回廊”知识的密码;像语言学家解析未知文明的语言一样,尝试为各种异常现象建立统一的描述框架和分类标准。
过程充满了困难。许多来自“回廊”的概念与现行物理法则格格不入,充满了主观唯心和规则优先的色彩。一段关于“空间折叠”的描述,可能并非基于数学方程,而是依赖于某种“意念锚定”和“情绪共振”。肖雅不得不创造一套全新的、融合了科学逻辑与超自然隐喻的“跨界元语言”,来尝试理解和翻译这些知识。
“我们正在建造一座桥梁,”肖雅对一名感到困惑的新研究员解释道,“一端是我们熟悉的、基于因果律和实证的科学大陆,另一端是‘回廊’所代表的、规则即现实的诡异深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连接两岸的支点,哪怕这个支点目前看起来多么不合理。”
成果是逐步显现的。一本名为《异常实体初步分类与应对指南(内部试行版)》的手册被编纂出来,虽然还很粗糙,但已经对已知的各种扭曲造物、规则衍生物、能量聚合体进行了初步归类,并附上了基于实战经验的弱点分析和应对建议。另一份《基础规则怪谈识别与逻辑漏洞分析模型》的报告,则开始尝试总结不同规则副本中隐藏的共性陷阱和可能的破解思路。
这些凝结着血泪教训和智慧结晶的文档,被存入基地的中央数据库,并设置了严格的权限等级。它们不仅是未来行动的参考,更是培训新人的核心教材。
与此同时,在基地另一端的训练区,秦武负责的“新血计划”也正式启动。通过邵青在“异策部”的渠道以及零那日益精准的模糊感应,他们陆续寻找并接触了一些在现实世界中自然觉醒了微弱“回响”能力,或因接触异常事件而产生了特殊适应性的人。这些人背景各异,有大学生、程序员、退伍士兵,甚至还有一位原本是民俗学教授的老先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经历过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件,并对自身的变化感到迷茫、恐惧,或是被社会所排斥。
“守望者之家”向他们敞开了大门,但并非无条件的接纳。严格的背景调查、心理评估和能力测试是第一步。通过者,将在这里找到归属,但也将肩负起沉重的责任。
训练区的“静默场”内,墙壁和地面铺设着肖雅团队研发的暗灰色吸能材料,使得这里异常安静,连心跳声都仿佛被放大了。秦武穿着作训服,身形依旧挺拔如松,但他的教学风格,与他曾经的军营教官已然不同。少了几分绝对的命令,多了几分引导和理解。
“不要强迫它,感受它。”秦武对一个年轻的、能勉强让指尖产生微弱电弧的学员说道,他的声音在静默场内显得格外低沉,“你的能力不是开关,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像你的呼吸,你的心跳。恐惧和急躁会阻塞它,平静和专注才能引导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深渊回响无限流请大家收藏:(m.20xs.org)深渊回响无限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