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为“云枢阁”制定了严格的规章:一切研究活动必须有详细记录,但使用特定的代号和简化语言;内部交流使用技术术语,避免敏感词汇;废弃的实验品必须彻底销毁;人员非必要不得外出,外出需两人同行并汇报行程。
“云枢阁”如同一颗被坚硬外壳包裹的大脑,在天工院这个庞大躯体的深处,悄然运转起来。
效果是显着的。有了稳定的环境和定向的资源,研究进度大大加快。虽然重大突破依然难得,但技术上的小积累不断出现。
李三狗小组在测试了数十种材料组合后,终于发现了一种混合了铜粉、石墨和特殊粘土的材料,在模拟高压环境下表现出了优于以往的密封性能。 精密加工小组改进了车刀的角度和热处理工艺,使得加工出的螺纹更加光滑均匀。 蒸汽机小组通过优化阀门 timing 和改善润滑,将运行稳定性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这些微小的进步,被详细记录在“云枢阁”的密档中。凌云定期查阅,将这些成果与外部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提炼出可以推广的“明面”技术。
例如,将改进后的车刀工艺,以“提升弩机扳机轴加工精度”的名义,推广到弓弩坊。 将新型密封材料的思路,略作修改后用于改善水锤的活塞密封,提高了锻打效率。 甚至将蒸汽机运行中积累的关于润滑和轴承维护的经验,整理成册,下发各坊,减少设备故障。
“云枢阁”的“明线”任务因此完成得相当出色,不断有“实用”的改进产出,赢得了军方的不少好评,也使得周铎等人难以找到攻击的借口。
而“暗线”的技术积累,则在无人知晓处悄然增厚。
这一日,凌云在“云枢阁”的核心工棚内,召集了一次小范围的会议。与会者只有李小柱、李三狗等寥寥数人。
“诸位,近日成果斐然,然我有一问。”凌云神色凝重,“我等改进刀具,材料、工艺皆有提升,然何以知一把新刀是否优于旧刀?凭手感?凭眼看?亦或……需待其用坏之时?”
众人一愣。
“李三狗,你试验密封材料,何以判定七号配方优于六号?凭一次加压测试不漏?” “李小柱,你改进淬火工艺,何以知新工艺所得之钢韧性更佳?凭敲击之声?”
一连串的问题,让众人陷入沉思。他们凭的是经验,是对比,但确实缺乏一种量化的、标准的评判方法。
“以往小打小闹,或可凭经验。然如今,‘云枢阁’所研,日益精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若无精准度量之法,则一切改进,犹如盲人摸象,事倍功半!”凌云沉声道。
他走到一块黑板前,写下两个词:“性能”、“耐久”。
“欲评一物之优劣,需知其性能几何,需知其能用多久。”凌云目光扫过众人,“譬如一把刀,需知其硬度、韧性、锋利度之具体数值!需知其连续劈砍多少次后会卷刃崩口!”
“此等数据,从何而来?”李小柱忍不住问。
“造出来!”凌云斩钉截铁,“我等需设计并制造出能测量性能、测试耐久的专用器具!”
“成立‘测度坊’!专司此事!”凌云下达了新的指令,“设计测量刀剑硬度的装置(洛氏硬度计的原始理念)、测试材料韧性的摆锤(冲击试验)、甚至……测试铳管寿命的连续击发装置!”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将“测量”和“测试”本身,变成一门需要专门研究和设备的学问!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随即眼中爆发出狂热的光芒!是啊,如果能有这样的器具,那么任何技术改进都将不再是模糊的感觉,而是清晰的数据对比!好坏优劣,一目了然!
“测度坊”的成立,标志着“云枢阁”的研发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从凭经验摸索,转向基于数据的、系统化的研发。
就在“云枢阁”一步步向着凌云设定的目标艰难前行时,外界的战局再次发生剧变。
朝廷再次增兵,并启用老将平安,与耿炳文分进合击,攻势愈发凌厉。燕军虽拼死抵抗,但兵力、资源上的劣势逐渐显现,局势再次岌岌可危。
一封来自前线的紧急军令,直接送到了“云枢阁”——不是要求研发新武器,而是一个令人意外的任务。
“平安部掘地道欲破涿州城墙!耿将军命尔等,速筹应对之法!或侦测,或破坏,务必阻之!”
地道战?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完全超出了天工院以往的经验范畴!
所有明面上的研究立刻停止,“云枢阁”的核心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难题。
凌云站在院中,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涿州方向,眉头紧锁。
云枢之谋,终究无法完全脱离这血与火的战场。
技术的星辰,必须首先照亮眼前的黑暗。
喜欢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