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父母,秦念心中那点微澜很快被压下,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了“星河二号”最后的攻坚战中。
父母的到来与离别,像是一段温暖而酸涩的插曲,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国家的期望,还有家人那份沉甸甸的、混杂着骄傲与愧疚的爱。
这让她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
“虚境实验室”被频繁启用,时间流速比带来的优势,让她能够以远超常人的效率进行架构验证和算法推演。
结合前线反馈和系统新解锁的知识,她对“星河二号”的初始设计进行了多处精妙的优化,尤其是在核心的“分布式动态调度”协议上。
她引入了一种基于“数据流驱动”和“动态优先级队列”的混合调度算法。
这套算法极其复杂,但其核心思想,秦念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向以李文军为首的软件团队解释:
“想象一下,我们以前的计算机就像一个大食堂只有一个打饭窗口,所有程序不管饿不饿都得排队,效率低下。
‘星河一号’我们开了几个窗口,但还是要靠管理员(中央调度器)指挥谁去哪个窗口。而现在,‘星河二号’的这套新协议,相当于我们给每个程序发了智能手环!”
她在黑板上画着示意图,眸光锐利,语言却极富感染力,“手环会根据程序的‘饥饿程度’(任务紧急度)、‘饭量’(计算量)、
‘爱吃什么’(所需计算单元类型),自动把它们引导到最合适的、人最少的窗口(计算节点),
甚至允许‘特别饿的’程序插队,或者把一个大份饭分成几小份在不同的窗口同时打!这样,整个食堂的吞吐量和效率,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这个比喻通俗易懂,瞬间让原本对复杂数学公式感到头疼的团队成员豁然开朗,对接下来的调试充满了期待与斗志。
在苏清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对秦念提出的新算法进行了严谨的数学证明和大量仿真测试,
结果令人振奋——理论上,新协议能极大缓解“内存墙”瓶颈,提升整体运算效率百分之三十以上!
硬件方面,张海洋团队负责的、基于“争气芯”乙型改进而来的专用处理单元也取得了突破。
他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龙鳞”交错式散热结构和秦念提供的特殊导热材料配方,经过数十次失败的尝试,
终于成功解决了高性能运算下令人头疼的散热难题,确保了芯片在极限负载下的稳定运行。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最后一个机柜完成组装,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线缆如同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网络般,精准地连接起所有部件,
巨大的“星河二号”原型机,终于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地矗立在特意为它建造的、带有基础恒温恒湿和防震措施的新机房内。它沉默着,却仿佛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通电自检、单模块调试、子系统联调……每一步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
终于,到了全系统首次上电联调的时刻。
机房内,气温似乎都比外面低了几度,只有机器风扇低沉的嗡鸣和指示灯规律闪烁发出的细微声响。
秦念、苏清河、李文军、吴思远、张海洋等所有核心成员,以及被特许进入的郑文渊和几位总部代表,都屏息凝神地站在主控台前,目光紧紧锁定着那块巨大的状态显示屏。
秦念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些微紧张,与身旁嘴唇紧抿、手指微微颤抖的苏清河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然与期待。
她转向操作员,清晰而冷静地吐出两个字:“启动!”
操作员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郑重地按下了那个红色的主电源按钮。
“嗡——”
一阵比之前明显许多的电流声响起,庞大的机柜群由近及远,依次亮起了运行指示灯,如同黑暗潮水中涌起的星火,迅速燎原!
主控屏幕上,代表着各个子系统状态的图标开始闪烁,一行行启动信息如同瀑布般飞速滚动。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突然!位于中段的一个机柜上方,一盏黄色的指示灯急促地闪烁起来,同时屏幕一角弹出一个警告提示:【电源模块B-07输出波动,超出阈值!】
“有情况!”张海洋低呼一声,额头瞬间见汗。
气氛骤然凝固!几位总部代表的脸色也微微一变。
“别着急!”秦念的声音依旧平稳,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记录波动数据。李工,检查负载分配逻辑。
张工,带人准备热插拔备用电源模块。按照应急预案执行。”
她的指令清晰明确。
团队成员立刻行动起来,没有一丝混乱。
李文军在控制台上快速敲击指令,调整任务分配。
张海洋则带着两名助手,如同手术台边的医生,迅速而不失谨慎地接近故障机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