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上的那场激辩,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汴京的权贵圈层。杨六郎——杨延昭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与天波杨府、与那场离奇伏击相关的符号,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以独立的、不容忽视的姿态,闯入了大宋王朝权力核心的视野。
赞誉与诋毁,如同光与影,相伴而来。
在那些较为正直、或与杨家交好的官员及清流士大夫口中,杨六郎“年少有为”、“见识卓远”、“忠勇可嘉,且不乏谋国之心”。他于朝堂之上,不惧权贵,直言敢谏,为前线将士、为国家稳妥争辩的行为,被引为美谈。甚至有人私下将其与年少时的寇准相比,认为皆是国之栋梁,未来可期。
然而,在潘美一系及其依附者口中,杨延昭则成了“狂妄小儿”、“目无尊长”、“倚仗家世,信口雌黄”的典型。尤其是他最后那番“以史为鉴”的言论,更是被解读为对潘美等宿将的公开挑衅和含沙射影,引发了极大的不满。一时间,暗流涌动,针对杨延昭乃至天波杨府的明枪暗箭,似乎随时可能袭来。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深宫之中那位九五之尊的耳目。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一道特殊的口谕传到了天波杨府:召权发遣天波杨府六子杨延昭,入宫觐见。
没有明确的官职任命,只有一个临时的差遣名头“权发遣”,但这道口谕本身,就已代表了皇帝极大的关注。府中上下,既感荣耀,又不免为杨延昭捏了一把汗。谁也不知道,这次单独的觐见,是福是祸。
佘太君亲自为杨延昭整理衣冠,看着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面庞,只低声嘱咐了一句:“昭儿,谨言慎行,但亦不必过于畏缩。陛下是明君,自有其考量。”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孩儿明白。”
跟随内侍,再次走入那深似海的宫闱,心境却与上次宫宴时截然不同。少了些许初来乍到的茫然,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与审慎。
他被引至一处较为僻静的偏殿,并非正式接见外臣的场所,显得更为随意,也更为微妙。宋太宗赵光义并未身着正式的龙袍,而是一身常服,正站在一幅巨大的北境舆图前,负手而立。殿内除了两名眼观鼻、鼻观心的老内侍,再无他人。
“微臣杨延昭,叩见陛下。”杨延昭依礼参拜,姿态恭谨。
赵光义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炬,落在他的身上,并未立刻让他起身,而是打量了他许久。那目光并不锐利,却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力量,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平身吧。”良久,赵光义才淡淡开口,“杨六郎,前日朝堂之上,你可是出尽了风头啊。”
这话听不出喜怒,杨延昭心中微凛,起身垂首道:“微臣年少无知,一时情急,言语或有冲撞之处,恳请陛下恕罪。然则,微臣所言,句句发自肺腑,绝无半点私心,皆是为国谋,为将士计。”
“哦?为国谋,为将士计?”赵光义踱步到他面前,语气平缓,“那你告诉朕,依你之见,眼下这北疆局势,是战,是和,还是如你父亲所言,持重待机?”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回答得好,或可更进一步;回答不好,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杨延昭没有立刻回答,他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力求既表达观点,又不显得过于激进或怯懦。
“回陛下,微臣以为,战与和,皆非上策。”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贸然浪战,恐重蹈覆辙;一味求和,则国威沦丧,且辽人贪欲无止境,岁币岂能填其壑?故,家父所请‘持重待机’,实为当下最稳妥之策。”
“何为持重?何为待机?”赵光义追问。
“持重,便是陛下已下旨意,整军备武,巩固边防,使我无懈可击。待机,便是静观辽国内部之变,或待其师老兵疲,露出破绽,或待我准备万全,觅得良机,届时再以雷霆万钧之势,或可一击成功!”杨延昭将他与父亲奏疏中的核心思想,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此非怯战,而是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手!”
赵光义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作为皇帝,他最厌恶的就是被动。杨延昭(或者说杨业)的这个策略,正是将选择权握在了自己手中。
“说得倒是有几分道理。”赵光义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话锋突然一转,“不过,空谈易,实干难。你既如此有见地,朕便给你一个实任。”
杨延昭心头一跳,屏息凝神。
“朕擢你为权发遣禁军虎翼军左厢都指挥使司参军,”赵光义缓缓道,“并特命你,负责试点改良该军一部分军械装备,以及协助整训其一部兵马。朕倒要看看,你的这些‘持重’、‘准备’之论,落到实处,能有何等成效。”
虎翼军,乃禁军精锐之一,但其内部也存在着所有禁军共有的问题——纪律松弛、训练不足、器械老旧。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一个毫无实际带兵经验的年轻小子去“试点”,其中意味,耐人寻味。这既是考验,是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成功了,自然能证明其价值;失败了,则之前所有的“高论”都会成为笑柄,甚至可能被政敌攻讦,万劫不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