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时间周五下午4点,夏洛滕堡一家名叫“Dào”的展示厨房亮起了灯。
玻璃门面正对康德大街,车流碾过石板路,发出细碎的“嗒嗒”,像给即将开始的豫菜品鉴会敲了一段木鱼前奏。
店招是汉字“道”与德语“Dao”并列,下方用更小号的字写着“Pop-up Henan ? nur heute”(今日限定?豫菜快闪)。
这是“欧中易购”为豫菜出海做的第一场线下试水——三十人规模,半封闭,只发电子邀请函,嘉宾名单里美食博主占一半、本地餐厅老板三成、华人华侨二成,目的只有一个:让豫菜在欧洲舌头面前“裸泳”,所有赞美与吐槽,现场录入数据库。
李明远人在郑州,却通过4K摄像头、无线降噪耳机和可旋转俯臂,实时“空降”厨房。
屏幕里,他穿着月白厨服,胸口那枚半旧锦鲤徽章被灯光一打,像在给3000公里外的柏林夜游神指路。
陈静雅抱着电脑坐在吧台旁,屏幕一分为二:左边是Zoom实时画面,右边是问卷星后台,每刷新一次,柱状图就悄悄长高一截。
第一道:牡丹燕菜。
欧洲版燕菜去掉了传统亚硫酸盐护色,改用2%生姜汁真空低温,花瓣边缘呈半透明象牙白,中心点三粒金色鲟鱼子,像给一朵素牡丹点了琥珀蕊。
本地厨师Tobias现场拆瓣,放入口中,脆声通过头戴麦克风传出“咔嚓”,像给全场配了ASMR。
他边嚼边点头:“Crispy like snow pear,but with a warm ginger hug.” 问卷“整体喜好”一栏,他滑到9——Love it。
华人王女士却悄悄在“改进建议”写:“花瓣可再薄些,家乡味是‘吹弹可破’。”
数据实时回传郑州,李明远俯身对镜头说:“收到,下一秒执行。”
案板旁,柏林助理厨师立刻换刀,用0.2毫米切片器重做三份,再测,花瓣断裂力从0.8N降到0.5N,王女士竖起大拇指。
第二道:糖醋黄河鲤鱼焙面。
为了适应欧盟“红绿灯”标签,糖已降到8.9g/100ml,钠290mg/100ml,酱汁呈浅琥珀色,像给莱茵河加了一层日落。
Tobias把鱼皮送入口,脆声再次通过麦克风放大,全场笑声一片。可法国博主Camille却皱眉:“酸度够,甜度够,但缺少‘je ne sais quoi’——那种让人心跳的惊喜。”
陈静雅把评语同步翻译给李明远,他沉吟三秒,用远程俯臂从调料架取下一只小喷壶——里面装的是五年陈绍酒,往糖醋汁表面轻喷两下,酒雾遇热,瞬间带出微微陈香。
Camille再尝,眼睛一亮,在问卷写下:“Now I feel the river under the sunset.” 她给“创新度”打了满分10。
后台数据跳了一下,平均分从8.2升到8.7。
第三道:炒三不沾。
海外版用黄油+椰子油替代猪油,蛋香仍在,却多了乳脂甜。
为了减“腻”,王建业远程指导:临出锅前淋3ml柠檬泡沫,酸香把脂肪膜切开,味蕾瞬间清爽。
德国美食博主Lena直播录屏:“Chinese cloud kissed me with lemon!” 可也有争议:本地素食餐厅老板Hans提出:“椰子油后味太热带,与中原气质不符。”
李明远在镜头里抱拳:“感谢指点,下一版改用欧洲菜籽油+0.5%烤芝麻香精,保留坚果香,去掉椰味。”
Hans在问卷“愿意复购”一栏,从6滑到9,像给一条折线突然加了坡度。
第四道:清鸡汤竹笙牡丹燕菜。
欧洲人对“清汤”有天然好感,但要求“清而不寡”。
郑州实验室提前用鸡腿+干贝+鲜笋,吊3.5小时,胶质减半,脂肪降到1.8g/100ml。柏林现场再次加热,竹笙吸饱汤汁,一口咬下,汤汁在菌盖里爆开,像给味蕾放了一场微型烟花。
Tobias边写边念:“Umami bomb,but with elegance.”
华人华侨李先生却低声说:“要是再热点就好了,欧洲冬天阴冷,汤得冒气。”
陈静雅把建议递过去,助理厨师立刻换预热至80℃的汤盅,再上桌,热气裹住竹笙,像给一朵牡丹加了晨雾。
李先生把“情感共鸣”打到10,备注:“这就是开封清晨的味儿。”
第五道:铁棍山药焖羊腩。
欧洲羊膻轻,为了补“羊味”,郑州实验室提前用迷迭香+花椒+小茴香腌制,焯水后再焖,膻香立体却干净。
可穆斯林博主Aisha提出:“花椒麻感太奇特,像舌头在跳电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