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焦作,麦浪翻滚,空气里混着泥土与铁锈的甜。
团队的车从郑州出发,沿连霍高速西行80公里,再转郑云高速,穿过云台山隧道,视野豁然开朗——两侧黄土陡壁像被巨斧劈开,中间一条绿色河谷蜿蜒,这就是“四大怀药”的核心产区:温县、武陟、沁阳、孟州合称的“怀川”。
黄土深厚、昼夜温差大、地下水含锶,让这片土地长出独特的“铁棍山药”——断面有铁锈红斑,捏之易碎,粉性足,入口甘而糯,被《本草纲目》称为“怀庆者最良”。
车停在温县赵堡镇外一片开阔地,脚下是黄河冲积层,土层厚度超过150米,pH值7.2,有机质含量3.1 %,高于全省平均值1个百分点。
远处,农户正弯腰插竹杆,为山药搭架,竹竿碰撞声清脆,像给黄土地钉上一排排琴键。陈静雅深吸一口气,空气里带着山药黏液特有的清甜味,她像走进一本打开的《食疗本草》。
村口老槐树下,十几位农户围拢过来,手里拎着刚挖出的“铁棍山药”——外皮褐红,布满铁锈斑,掰断断面呈乳白色,渗出无色黏液。
老李把一根山药递到李明远手里,苦笑:“李总,你看这品相,一级吧?可收购商只给6块一斤,去年更低,4块5,连人工都不够。”
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粗大,像扭曲的山药根,“再低,我就得砍了种玉米。”
李明远把山药放进口袋电子秤,读数:247克,直径3.1厘米,铁锈斑覆盖32 %,符合一级标准。
他用便携质构仪测脆度:折断力11.7 N,与古籍记载“易碎、粉性足”吻合。数据跳出,他心里有底了——不是品质问题,是销路问题。
考察继续进行。团队沿田埂走,脚下黄土松软,每一步都陷进半指深。
农户老周指着远处一片菊花田说:“那是怀菊花,早上4点采摘,烘干后卖60块一斤,可烘干折损率3∶1,算下来,一斤干花要3斤鲜花,人工、电费、烘干房,成本就占40块,利润薄得像纸。”
他掰着手指算:鲜花亩产120公斤,干花40公斤,亩产值2400元,扣除成本,纯利不足800元,“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老头老太太,摘不动。”
陈静雅蹲下,捧起一朵刚采的怀菊花,直径4.2厘米,花瓣72片,香气清冽,她用手机放大拍细节,连花瓣上的露珠都清晰可见。
她用便携挥发油检测仪测得:菊花酮含量0.42 %,高于药典标准0.3 %。
她皱眉:“这么高品质,却卖不上价?”老周叹气:“没人知道咱这菊花好,收购商压价,我们能咋办?”
再往前走,是怀牛膝与怀地黄。
牛膝断面呈角质状,有淡黄色小点,形似“凤眼”;地黄块根肥大,断面橙黄,捏之易碎,黏性足。
农户老赵说:“牛膝亩产200公斤,收购价10块一斤;地黄亩产300公斤,收购价8块一斤,比山药还低,我们这是‘种药材,种穷了’。”他苦笑,眼角皱纹像干裂的黄土。
数据汇总,问题浮出水面——品质上乘,销路狭窄;种植规范,价格低迷。
李明远心里有了底:不是地不行,是桥不通——产地与市场之间,缺一座“标准桥”。
他把农户召集到槐树下,像召开一场土地听证会:“我们合作,团队提供种植标准,按高于市场价收购,你们负责按标准种,怎么样?”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铁锅与铲碰撞的硬度。
他抛出方案:怀山药,生长周期730天±15天,直径3.0-3.5厘米,铁锈斑≥30 %,折断力≤12 N,收购价比市场高20 %;怀菊花,花朵直径≥4厘米,花瓣≥70片,菊花酮≥0.4 %,收购价比市场高25 %;怀牛膝,断面角质,凤眼明显,收购价比市场高15 %;怀地黄,橙黄色,黏性足,收购价比市场高18 %。达标,溢价;不达标,拒收。他话落,农户们面面相觑,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像给黄土地拍上一枚红印章。
合同签订,像给土地系上红绸带。
老李第一个按下红手印,声音发颤:“种了30年山药,第一次知道,原来种得‘对’,比种得‘多’值钱!”他掰着手指算:一亩山药,产量2500斤,市场价6块,合作价7.2块,亩产值多3000元,扣除标准种植增加的成本800元,纯利多2200元,10亩就是2.2万元,比他一年打零工挣得还多。
他笑,眼角皱纹像展开的扇面。
陈静雅把合同条款录入iPad,云端实时备份,每页合同附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标准、收购价、预计收益。
她还设计“溢价保险”:达标,溢价20 %;因自然灾害未达标,保险公司赔差价,农户零风险。农户们看着手机里的数据,像看着土地长出的新苗,眼里有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豫菜春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