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的一个秋夜,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陵县)的一间陋室内,灯火摇曳。十六岁的东方朔跪坐在一方破旧的草席上,身前的木案堆满了厚重的竹简,几乎将他清瘦的身形淹没。他正临摹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手中的毛笔在微黄的简牍上稳健运走,笔墨酣畅,笔锋在转折处已见超越年龄的凌厉与风骨。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他低声吟诵着,目光如炬,仿佛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那个纵横捭阖、策士蜂起的伟大时代,也看到了自己渴望参与其中的未来。
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位面带忧色的妇人端着陶碗走了进来,碗里是温热的羹汤。她是东方朔的嫂嫂。俗话说,长嫂如母。自东方朔父母早逝后,便是兄嫂二人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特别是嫂嫂温柔贤惠,非常关爱自己这个聪慧的小叔子,甚至比看自己的儿子还顺眼。
“曼倩,”嫂嫂将羹汤放在案几一角,柔声道:“夜已深了,你整日闭门苦读,便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该出去走走,早些歇息了。”
东方朔闻声,恭敬地放下笔,转向嫂嫂。他的脸庞虽还带着少年的青涩,但眉宇间已凝聚着一股不容小觑的英气与沉稳。
“嫂嫂,”他声音平静却坚定,“我不累。而且……我打算去长安。”
“长安?”嫂嫂闻言,脸上瞬间写满了震惊与忧虑,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许,“那京城之地,千里之遥,花费巨大,我们这样的寒门子弟,无依无靠,如何去得?便是去了,又如何立足?”
“正因我们是寒门,才更要奋力一搏,出人头地!”东方朔的眼神在灯火下熠熠生辉,如同暗夜中的星辰,“当今天子雄才大略,登基以来,革除旧弊,正在招揽天下英才。诏令已下,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儿已熟读诸子百家之书,更通晓剑法射术,自问不逊于人。定要在那长安城中,闯出一片属于我东方朔的天地!”
他语气铿锵,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这自信,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于过去数年间,无数个日夜的勤学苦练与非凡际遇。
其实,在他心中,还深藏着一个连兄嫂也未曾详知的秘密。那是在三年前的一个春日,他到黄河边练剑,河水滔滔,奔流东去。就在他收势喘息之际,一位须发皆白、衣衫褴褛却目光澄澈如婴的老者出现在他身旁,微笑着看他练剑,并指点了他几式看似朴拙、实则蕴含至理的剑招。老者见他天资聪颖,心性坚韧,临别之际,从怀中取出一卷以兽皮精心包裹的竹简赠予他,上书四个古篆——《太公阴符》。
“此乃谋略之道,帝王之术,”老者语重心长,“非常人可授,亦非常人可学。你骨相清奇,他日必非池中之物。谨记,若见天子,勿以常理进,当以奇计取胜,方能脱颖而出。”
言罢,老者飘然而去,仿佛从未出现。东方朔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展卷夜读,发现其中所载,并非寻常的儒家经典或兵法战阵,而是纵横捭阖、揣摩人心、洞察时势的奇谋秘策,其思想兼融道家之玄、法家之峻、兵家之诡,深深震撼了他年轻的心灵。
自那以后,他的学习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他的求学之路就充满了异于常人的刻苦与规划。
十三岁启蒙,以勤补拙
东方朔的启蒙并不算早。据他后来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十三岁,在许多世家子弟已能诵读诗书时,他才开始接触文字。然而,他的聪慧与勤奋是惊人的。家中贫寒,无力购置大量书籍,他便想尽办法向乡里有藏书的人家借阅,或是为人抄书以换取阅读的机会。每一个字,他都反复临摹;每一篇文章,他都背诵如流。
所谓的“三冬文史足用”,意味着他仅仅用了三个冬天——亦即充分利用了农耕闲暇的所有时间——所读的书籍和掌握的文史知识,就已经足够应对一般的考核与应对。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室内呵气成冰,他常常裹着单薄的衣物,靠着微弱的炭火,通宵达旦地研读《仓颉篇》、《急就章》等字书,以及《诗经》、《尚书》的残卷。手指冻得通红僵硬,便哈口气搓一搓,继续执笔。那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早已深植于少年心中。
十五学剑,文武兼修
到了十五岁,东方朔不满足于仅做一文弱书生。他深知,欲要在当代有所作为,尤其是面对可能存在的机遇(如天子征召或出使异域),文武双全方是正道。于是,他开始“十五学击剑”。
他寻访乡里的剑术教师,虚心求教。击剑不仅是技巧的磨练,更是意志与体魄的锤炼。夏日炎炎,他在院子里挥汗如雨,反复练习劈、刺、格、洗;冬日积雪,他则在雪地上腾挪闪转,锻炼下盘的稳定与身法的敏捷。他将读书所得的悟性用于剑术,往往能举一反三,进步神速。很快,他的剑术便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这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他果敢、机敏的性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历史奇人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