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皇城,肃穆而静谧,唯有福宁殿内灯火通明,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
任长卿随着内侍匆匆步入殿内,发现大相公韩章、枢密使、参知政事等几位宰执重臣已然在列,个个面色凝重。龙榻之上,官家赵祯倚靠着引枕,脸色蜡黄,唯有一双眼睛,仍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仪。
见人到齐,赵祯艰难地抬了抬手,示意众人免礼,声音嘶哑却清晰地说道:“诸卿……朕,时日无多了。”
一句话,让殿内气氛更加沉重。众人纷纷跪伏在地:“陛下洪福齐天,必能康复!”
赵祯微微摇头,喘息了几下,继续道:“朕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今日召诸卿来,便是要定下社稷根本。”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韩章身上,“大相公,拟诏吧。”
韩章心头一紧,俯身道:“请陛下明示。”
赵祯闭了闭眼,仿佛积蓄着最后的气力,再睁开时,已是一片决然:“立……邕王为皇太子。”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虽早有猜测,但仍不免一阵细微的骚动。枢密使忍不住开口道:“陛下,邕王仁厚,自是佳选。只是……兖王殿下才干出众,于军政颇有建树,朝中亦有不少大臣属意,是否……”
赵祯猛地咳嗽起来,脸色泛起不正常的潮红,侍奉的内侍连忙上前替他抚背。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目光锐利地看向枢密使,断然道:“朕知道兖王强干!正因为他强干,朕才更不能选他!”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一种深切的疲惫与痛楚:“朕这一生,最大的憾事,便是子嗣艰难,以致国本动摇,朝局纷扰!邕王子嗣繁盛,已有数位皇孙,此乃社稷之福!立他,可保我大周后继有人,江山稳固!而兖王……他只有一子!若是……若是有个万一,难道要让朕经历的痛楚,让我大周承受的动荡,再来一次吗?!”
他越说越激动,最后几乎是低吼出来:“朕绝不允许!绝不允许国本再次动摇!”
殿内一片寂静。众臣皆被官家这发自肺腑,甚至带着一丝悲怆的质问所震慑。是啊,赵祯一生为子嗣所苦,晚年才勉强立嗣,期间的动荡与不安,在场的老臣都记忆犹新。官家这是被伤透了心,怕极了重蹈覆辙。从江山永续的角度看,子嗣众多的邕王,确实比只有一子的兖王更符合“稳定”的需求。
韩章率先叩首:“老臣明白了!陛下圣虑深远,为江山计,为万民计,立邕王为太子,乃稳固国本之上策!臣,谨遵圣意!”
其余大臣见首辅表态,官家心意已决,也纷纷叩首:“臣等谨遵圣意!”
赵祯这才松了口气,疲惫地靠在引枕上,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任长卿:“任卿。”
“臣在。”任长卿上前一步。
“立储大典,仪制繁复,关乎国体,不容有失。”赵祯看着他,眼神复杂,有倚重,有托付,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维护,“礼部虽熟稔典章,但朕……想将此事交予你全权督办。”
这话让几位大臣都微微侧目。立储大典历来是礼部与太常寺的重头戏,交由一个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来督办,虽非绝无仅有,但也算破格。但联想到任长卿简在帝心,圣眷正浓,且此番立储事关重大,官家欲用绝对信任之人,倒也说得通。
只有任长卿心中明白,官家这是在为他铺后路。赵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新帝登基,像他这样没有深厚根基、全靠圣眷骤登高位的“孤臣”,最容易成为权力更迭中的牺牲品。
让他主持立储大典,便是将他与新太子邕王捆绑在一起,让他有机会在未来的皇帝面前展现能力,建立联系,不至于在新朝被边缘化甚至清算。
这份用心,让任长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酸楚。这位宽厚仁德却也一生为子嗣所困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他这个“幸进”之臣考虑后路,没有鸟尽弓藏,没有卸磨杀驴。
他深深叩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臣,领旨!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好,好……”赵祯似乎完成了一件大事,精神愈发不济,挥了挥手,“你们都退下吧……尽快筹备……”
众人领命,悄然退出了福宁殿。殿外夜凉如水,星光黯淡,每个人都心事重重。立储诏书将由韩章连夜起草,天明即颁行天下。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权力交接,就此拉开序幕。
立储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东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有人欢欣鼓舞,有人扼腕叹息,更多的人则在观望。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向以强势着称的兖王,在得知消息后,竟一反常态地保持了沉默。既未上表祝贺,也未有任何不满的举动,只是称病闭门不出,连兖王府的大门都整日紧闭,谢绝一切访客。
这反常的平静,让许多政治嗅觉敏锐的人感到不安,仿佛暴风雨前的死寂。任长卿心知肚明,兖王这绝非认命,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图谋最后一搏。历史上那场血流成河的宫变,正在加速逼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门青云:穿越知否之逆袭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寒门青云:穿越知否之逆袭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