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山神庙时,天刚蒙蒙亮。
陆离裹紧了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褐,踩着薄雪往青风镇的方向走。雪粒子落在肩头,很快就积了一层白霜,他却浑不在意——自从昨晚按照《道源》的基础法门运转过体内微弱能量后,身体对寒冷的耐受度已经悄悄提升,这点风雪不过是挠痒。
沿途偶尔能见到早起的村民,背着竹篓往镇外的山林去,要么是捡柴,要么是设陷阱捕些小兽。他们穿的衣服比陆离还破旧,脸上冻得通红,见到陆离这个陌生面孔,也只是匆匆瞥一眼,便低下头加快脚步——这年头,流民太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陆离一路观察着。
他注意到村民们挑柴时,只会用肩膀硬扛,不懂如何借力;设陷阱的猎户,手臂肌肉结实,却因发力姿势不对,手腕处隐隐有旧伤的痕迹。这就是低武世界的“凡人之躯”,只靠蛮力锤炼筋骨,却不懂能量流转的规律,连最基础的“发力技巧”都停留在本能层面。
“难怪强者最多只能以一敌百。”陆离心中了然,“筋骨再强,也有极限,没有能量支撑,打十个人就会力竭,能打一百个,已是把肉体潜力压榨到了极致。”
走了大约一个时辰,青风镇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这是个典型的北方小镇,夯土砌成的镇墙不算高,也就两丈多,墙头光秃秃的,连个守卫都没有——据说前些年闹过土匪,后来镇上的“烈阳武馆”出了几个好手,把土匪赶跑了,之后镇里就没再设守卫,武馆成了实际上的“保护伞”。
进镇时,陆离看到镇口的石碑上刻着“青风镇”三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旁边还贴着一张泛黄的告示,上面写着“烈阳武馆招弟子,凡十六岁以下、能举起三十斤石锁者,可入馆学艺,每月缴两斤粗粮即可”。
“三十斤石锁,算是筛选身体底子的门槛了。”陆离扫了眼告示,脚步没停,顺着石板路往镇中心走。
镇里比城外热闹些,路边有卖热汤面的小摊,冒着白腾腾的热气;还有挑着担子卖杂货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吆喝。不过大多数人的脸上都没什么笑意,要么是匆匆赶路,要么是蹲在墙角啃着干硬的窝头,眼神里带着对生计的焦虑。
陆离没急着找地方落脚,而是先往烈阳武馆的方向去——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拳脚功夫,武馆是最好的观察点。
烈阳武馆在镇东头,是整个青风镇最气派的建筑,青砖瓦房,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门楣上“烈阳武馆”四个鎏金大字,在灰蒙蒙的天色里格外显眼。武馆院子里传来整齐的喝喊声,时不时还夹杂着拳脚砸在木桩上的“砰砰”声。
陆离没进去,而是靠在斜对面的一棵老槐树下,装作晒太阳的流民,目光却透过门缝,仔细观察着院子里的情况。
院子里约莫有三十多个少年,穿着统一的灰色短打,在一个精瘦汉子的指导下练拳。那精瘦汉子应该就是武馆的教头,约莫四十岁年纪,腰间系着条黑色腰带,拳脚挥动间,能听到风声,看得出来,他的筋骨确实比普通人强不少。
“出拳要快!要狠!别跟娘们似的软手软脚!”教头一脚踹在一个少年的屁股上,把那少年踹得一个趔趄,“你这拳头,打在人身上跟挠痒似的,怎么打土匪?”
那少年咬着牙爬起来,揉了揉屁股,不敢有半句反驳,只能重新摆好姿势,一拳一拳地往木桩上砸。
陆离看得很清楚,这些少年练的拳,招式简单粗暴,无非是“直拳”“摆拳”“踢腿”,全靠反复锤炼肌肉记忆,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教头偶尔会纠正他们的姿势,比如“拳头要握紧,手腕别弯”“踢腿时要提胯”,但这些都只是“形”,没有触及“力”的本质——他们不知道如何让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呼吸调整体力消耗。
就拿教头自己来说,他演示“烈阳拳”的招牌招式时,拳头砸在木桩上,能让木桩晃动两下,但陆离能看出来,他的肩膀肌肉在发力时明显绷紧,手臂的血管凸起,这说明他的力量没有完全传导,至少浪费了三成。
“若是用《道源》的方法改进,调整呼吸节奏,让丹田处的微弱能量跟着拳脚运转,这一拳的力量至少能提升一倍,还不会浪费体力。”陆离在心里默默推演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掌心画着改进后的发力轨迹。
就在这时,武馆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
陆离抬眼望去,只见三个穿着武馆弟子服饰的少年,正围着一个比他们矮半个头的孩子推搡。那孩子看起来也就十岁左右,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脸上满是倔强,尽管被推得连连后退,却不肯松开布包。
“小子,给你脸了是吧?”为首的少年个子最高,脸上带着一道浅浅的疤,伸手就要去抢布包,“这镇上谁不知道,武馆弟子要买东西,都得给我们让着点?你这布包里装的什么,拿出来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幕后道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幕后道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