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的夏日来得又快又猛,蝉鸣声中,南湖、豹子澖一带的荒地上,仿佛一夜间就立起了成片的帐篷和简易木屋。88军的建军工作,在何志远的强力推动下,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军部会议几乎每天一次,有时甚至一天两次。参会的人员也逐渐增多,除了核心的参谋班子,陆续报到的各师、旅主官也开始参与决策。
这日的军事会议,主题是“兵员与装备”。会议室设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虽然简陋,但悬挂的大幅军事地图、堆积的公文卷宗,却透着十足的肃杀之气。
何志远坐在主位,左手边是以副军长李振邦、赵建明为首的战斗序列军官,右手边则是以参谋长周卫国为首的参谋团队。各师师长、直属旅旅长分坐两侧。
“军座,诸位同僚,” 负责征募补充的训练补充团团长罗瑞卿上校首先汇报,他指着地图上的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根据军政部指令和我们的申请,兵员主要从这三省征募。目前,首批三千名新兵已抵达武昌,正在接受检疫和基础整编。但按照我军满编九万六千人计算,缺口巨大,且时间紧迫。”
副军长赵建明接口道:“兵员是一方面,关键是骨干。军政部答应调拨的黄埔生和中央军骨干,到位的不到三成。很多部队不愿放人,特别是那些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和下级军官。”
122师师长张汉卿中将,性格直率,拍着桌子道:“妈的,就知道会这样!好兵谁舍得给?咱们不能光指望上面拨,得自己想办法!我建议,派人到各战区,特别是那些被打散了的东北军、西北军部队里去‘挖墙角’!只要饷银足,不怕没人来!”
他这话引起了一些争议。133师师长刘振华中将比较持重:“张师长,这样搞会不会引起其他部队不满?到时候告到军政部,说我们破坏团结……”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何志远一锤定音,“罗团长,征募新兵的工作不能停,标准要提高,优先招募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学生。同时,李副军长(分管作战),你牵头成立一个‘军官招募组’,持我的亲笔信和军政部批文,主动去各部队联络,特别是那些非嫡系、待遇差但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我们可以承诺更好的装备、更高的饷银和更公平的晋升机会!记住,我们要的是能打仗的兵,能带兵的官,不是只会溜须拍马的少爷!”
“是!” 李振邦和李振邦(注:原文此处似有重复,根据前文应为李振邦)同时应道。
何志远又看向赵建明:“赵副军长,饷银和安家费,我批条子,你亲自督办,务必按时足额发放!我们要让当兵的打鬼子没有后顾之忧!告诉后勤的弟兄,谁敢克扣军饷,喝兵血,军法从事,绝不姑息!”
“明白!” 赵建明凛然应命。
会议接着讨论装备问题。参谋长周卫国汇报了德方首批装备的运输情况:“……第一批轻武器和部分火炮已抵沪,正在转运途中,预计半月内可到武昌。但重炮、坦克及飞机等技术装备,运输和组装更复杂,需要时间。此外,配套的油料、配件消耗巨大,需建立长期供应渠道。”
何志远点头,这在他意料之中。“装备抵达后,立即组织验收和适应性训练。各师旅要尽快熟悉手中武器。我会从系统……嗯,从德国顾问团(他找了个借口)那里争取一些训练手册和教官。” 他心中暗想,系统签到和任务奖励或许能提供一些超越时代的训练方法,但需要合理“包装”后才能拿出来。
散会后,何志远单独留下了参谋长周卫国和情报高参郑云峰。
“卫国,云峰,部队组建,千头万绪,但有两件事必须立刻抓起来。” 何志远神色严肃,“第一,是情报。我们不能做瞎子、聋子。日军在华北、华东的一举一动,国内各派系的动向,甚至国际形势,都要密切关注。郑高参,你要尽快搭建起我们军一级的情报网,人员可以从军中挑选机灵可靠的,也可以……从特殊渠道招募。” 他暗示了可以利用江湖势力甚至地下党方面的人员(主角作为穿越者,知道团结一切力量的重要性)。
郑云峰心领神会:“是,军座。我已经物色了几个人选,正在考察。武汉三镇帮会、码头势力复杂,也可以尝试渗透。”
“第二,是政治和思想工作。” 何志远对周卫国道,“我们要让士兵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不能像旧军队一样,当兵吃粮。政治部要开展工作,宣传抗日救国,激发民族意识。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激进,目前阶段,以‘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保家卫国’为主旋律。” 他深知在国民党军队中,有些红线暂时不能碰。
周卫国点头:“明白,军座。我会和吴主任(政治部主任吴育华)仔细研究方案。”
处理完军务,何志远想起系统发布的“仁心仁术”支线任务。他叫来副官长陈明:“陈副官长,军医院筹建的事情要抓紧。你派人去武汉几家主要的医院和医学院,公开招募医生护士,待遇从优。另外……” 他顿了顿,“上次在济世堂遇到的那个苏青瑶小姐,如果她母亲病情好转,可以试着接触一下,看她是否愿意来帮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m.20xs.org)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