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公历1936年5月。
南京。
初夏的金陵,空气中已然弥漫起一丝燥热。紫金山麓郁郁葱葱,秦淮河水波光粼粼,这座千年古都兼民国首都,此刻正笼罩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街头报童的叫卖声,似乎也比往日多了几分急促, “日寇增兵华北!”、“两广异动,中枢决议剿抚!” 的字眼,敲打着每个关心时局之人的心弦。
位于黄埔路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此时已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但人们仍习惯称其黄埔军校)校园内,气氛却庄重而肃穆。大礼堂门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迎风招展,两侧卫兵持枪肃立,刺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今日,这里将举行一场特别的将官任命仪式。
礼堂内,将星云集。军政部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训练总监唐生智等一众大员端坐于主席台上。台下,前排是各军、师长及总部高级参谋,后排则是军校的教官和优秀学员代表。空气中混合着将校呢军装的羊毛味、皮革味,以及一种无声的凝重。
何应钦坐在主位,面色平静,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前排一个格外年轻的身影上。那身影肩扛中将领章,在一群或鬓角染霜或面容沧桑的将领中,显得尤为突出。他,就是今日的主角——何志远。
何志远,字慕德,浙江绍兴人,民国前二年(1910年)生人(实际心理年龄远大于此)。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公派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进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成归国。归国后,先在参谋本部担任了一段时间闲职,期间据说因其家族(主要是其叔父何应钦)的运作,以及其在德国期间与那位新崛起的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建立的“特殊友谊”,并为国家争取到了巨额军火援助,而备受瞩目。
此刻,何志远正襟危坐,年轻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有微微抿起的嘴角和深邃的眼神,透露出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内敛。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具年轻的身体里,装载着一个来自近百年后的灵魂。他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军事历史爱好者,意外穿越回1925年,成为了何应钦的侄子。从最初的震惊、彷徨,到逐渐接受现实,他立誓要利用自己对历史的先知和意外觉醒的“救国系统”,扭转这片土地即将遭受的浩劫。
系统的新手大礼包——五亿美金,被他毫不犹豫地动用:四点五亿用于在希特勒及其政党崛起最关键的时刻雪中送炭,不仅换取了希特勒深厚的私人友谊,更在其上台后,使德国对华军事援助力度史无前例地提升了35%,二十条毛瑟98K步枪生产线、三十条子弹生产线、轻重机枪、榴弹炮、冲锋枪生产线乃至飞机舰艇……这些宝贵的工业血脉正陆续输血般注入积贫积弱的中国。剩下的四千万美金,他则通过叔父何应钦的渠道,捐献给了国民政府,用于基础建设和军备,这为他赢得了高层一定的好感,但也引来了诸多猜测与审视。
“慕德,” 身旁一位相熟的老牌中将低声笑道,带着几分羡慕与调侃,“今日之后,你可就是咱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军长了,还是委员长特批的二级上将衔,真是后生可畏啊!”
何志远微微欠身,低声道:“世伯过誉了,志远方当努力学习,以期不负党国重托。” 态度谦逊,滴水不漏。他心知,这耀眼晋升的背后,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是叔父何应钦一系的力挺,是德械装备带来的诱惑,也是最高当局试图平衡内部、应对日益紧迫的日寇威胁的一步棋。他的88军,将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计划中完全按德式装备、编制、训练组建的样板军,是未来的拳头部队。但这也意味着,他和他未来的88军,将被置于风口浪尖。
“全体起立!”
司仪官洪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全场肃然起立。身着特级上将礼服的蒋介石,在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等人的簇拥下,迈着惯有的沉稳步伐走上主席台。他的目光锐利,扫视全场,在何志远脸上停留了一瞬,微微颔首。
仪式按部就班。军政部长何应钦首先宣读了国民政府的任命状:
“……查陆军中将何志远,年少有为,学贯中西,于党国忠诚卓着,于外交(对德)贡献殊勋……特任命何志远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军军长,叙陆军二级上将衔……该军下辖第122师、第133师、第166师,以及第333、335、336、338、354、355、356、366旅等部,着即日编练成军,务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前开赴华北,协同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巩固防务,以备非常……此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中正。”
“哗——”
尽管早有风声,但当任命正式宣布,台下仍不免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年仅二十六岁的二级上将、军长!统率一个齐装满员的德械军!而且明确要求在半年内形成战斗力并北上华北前线!这等待遇,这重担,在国民革命军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m.20xs.org)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