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营寨的余烟还未散尽,“铁石山大败清军偏师”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顺着商道、难民的脚步,朝着大江南北飞速扩散。
最先沸腾的是山东南部的州县。顺昌商帮的掌柜带着车队,将缴获的清军甲胄碎片和红衣大炮残骸的消息,一路传到济南府;从铁石山逃难的百姓,在沿途村镇讲述“开花炮炸碎鞑子炮阵”“火枪排枪打退骑兵”的故事,听得乡勇们热血沸腾,连之前避战的卫所官兵,都私下里打听“铁石山的火器怎么造”。
消息传到江南时,正赶上清军攻陷扬州的噩耗。“扬州十日”的惨状让江南士子们悲愤欲绝,而铁石山的胜利,像一道惊雷划破黑暗。苏州的书院里,士子们传阅着从山东传来的纸条,有人拍案而起:“谁说我汉家无人!铁石山赵头领,以一隅之地,败鞑子数千之众,这才是抗清的脊梁!” 南京城里,不少溃散的明军士兵听闻消息,悄悄收拾行装,结伴往北走——他们不想降清,也不愿投奔腐败的南明官军,铁石山成了唯一的希望。
远在福建的南明弘光朝廷,也很快收到了奏报。朝堂上,大臣们看着“铁石山拥众数千,火器精良,毙伤清寇六百,毁其红衣大炮三门”的奏疏,陷入了沉默。自清军入关以来,明军屡战屡败,从北京到扬州,从山东到江南,几乎没有一场像样的胜利。如今突然冒出一支“民间势力”,竟能正面击败清军,这让满朝文武又惊又喜。
“此赵罗,可为我朝所用!” 内阁大学士马士英率先开口,“若能招安他,封其为总兵,让他在山东牵制清军,我朝便可趁机整顿兵马,收复江北!”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连一直主张“联清灭顺”的史可法,都罕见地表示:“铁石山能败清寇,足见其战力。若能招安,至少可保山东南部不失。”
弘光帝当即下旨,派御史张国维为使者,带着“沂州总兵”的委任状和白银千两,秘密前往铁石山招安。
此时的铁石山,早已不是昔日的小山寨。山口外的难民营扩建成了“外营”,每日都有来自各地的投奔者——有穿着儒衫的读书人,有背着工具箱的工匠,有手持长枪的溃散明军,还有带着全家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山口排队登记,脸上带着期待:“我们要加入铁石山,跟着赵府主抗清!”
操练场上,新加入的青壮正在赵虎的指挥下练习队列,虽然动作还不熟练,却个个眼神坚定;工造司的工坊外,多了十几个来自前明军器监的老工匠,他们围着水力锻锤,激动地对老王说:“这锻锤比军器监的好用十倍!有这东西,咱们能造更多好枪好炮!” 讲习所里,陈秀才的课挤满了人,不仅有孩子,还有不少成年投奔者,他们跟着陈秀才念“保家卫国,驱除鞑虏”,声音洪亮,震得窗户纸都微微颤动。
这日午后,外情司的赵诚匆匆走进议事堂,对正在查看武器图纸的赵罗道:“府主,山下有南明朝廷的使者求见,说是弘光帝派来的,带着委任状和赏赐,要招安咱们。”
赵罗放下图纸,眉头微挑。他知道南明的到来是迟早的事,铁石山的胜利已经让他们无法忽视。“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穿着一身青色官袍的张国维走进议事堂。他打量着简陋的石屋,看着墙上挂着的防御地图和武器草图,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他本以为铁石山是个粗陋的山寨,没想到竟如此规整,连议事堂都透着一股务实的气息。
“赵头领,老夫张国维,奉弘光皇帝旨意,特来招安。” 张国维拿出明黄色的委任状,递了过去,“皇帝念你抗清有功,封你为沂州总兵,节制山东南部军务,赏赐白银千两,丝绸百匹。望你能归顺朝廷,共扶明室。”
赵罗接过委任状,却没有打开,只是平静地看着张国维:“张御史,多谢朝廷的好意。只是我铁石山抗清,并非为了一官半职,而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不让他们受剃发易服之苦,不受屠城之难。”
张国维愣了一下,随即道:“赵头领忠义可嘉!可单凭铁石山一隅之地,终究难以抗衡清寇。归顺朝廷,有粮饷、有兵源,才能更好地抗清啊!”
“朝廷的粮饷,怕是自身都难保吧?” 赵罗淡淡道,“扬州已陷,南京危在旦夕,朝廷连自己都护不住,又能给铁石山什么?我铁石山的粮,是自己种的;兵,是百姓自愿来投的;枪和炮,是自己造的。归顺朝廷,怕不是要被调去当炮灰?”
这番话直击要害,张国维一时语塞。他知道赵罗说的是实情,南明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粮饷匮乏,确实无法给铁石山实质性的支持。
“赵头领,即便如此,明室仍是华夏正统。你若竖起明旗,天下抗清之士必会云集响应,这是铁石山独自抗清无法比的。” 张国维不死心,继续劝说。
赵罗沉吟片刻,道:“明室是正统,可我铁石山,只认‘抗清’二字。朝廷的委任状,我收下,但‘沂州总兵’的职位,我暂不受命。若朝廷真能全力抗清,铁石山可以作为呼应;但若是想让我听令调遣,牺牲铁石山的百姓,恕我不能从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