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局,赵五并未硬碰硬。他采取了几项措施:其一,借势。他将精心撰写的《漕运利弊及革新疏》最终定稿,通过柳别驾和李泌的渠道,再次呈送皇帝及几位关心实务的宰相。文中不仅详述新策,更以冯翊成功案例和数据说话,强调革新带来的长期效益远大于短期投入。
其二,争取支持。他主动拜访了那位在朝堂上有过一面之缘、以刚直务实着称的御史李栖筠,以及几位在工部、户部任职、对漕运积弊早有不满的中层官员,寻求同盟。他将都水监遇到的困难坦诚相告,争取他们在各自权限内的支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小处着手,做出实效。他选择汴渠淤塞最严重的十里河段作为突破口,不等户部拨款,利用都水监有限的公廨钱,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以工代赈,并请那位老河工指导,采用改进的清淤方法。同时,他亲自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双程调度表,在渭水—黄河口一段试行分段转运,减少空载。
(唐代中后期,以工代赈是常见的应对灾害和进行公共建设的手段,赵五将此方法用于漕运工程,具有现实可行性。)
这些措施,规模虽小,但效率提升明显,参与工赈的流民得以糊口,沿线漕工也因调度优化而收入微增。消息渐渐传开,开始赢得一些务实官员和底层民众的好评。
这期间,柳蓁蓁给了他巨大支持。她不仅协助整理文书、分析数据,更利用其在内眷圈子中的影响力,巧妙化解一些针对赵五的谣言。她还凭借过人的记忆和细心,复原了多张关键的漕渠古图,并标注出可能存在的险滩暗礁,为实地勘测提供了宝贵参考。
一月后,转机出现。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几位重臣商议国事时,李栖筠适时呈上了赵五的奏疏,并禀报了都水监在汴渠试点取得的初步成效。皇帝闻奏,沉吟良久,最终对首相道:“漕运乃国家血脉,塞则病国。赵五所陈,虽需投入,然其志可嘉,其法亦有可取之处。可着户部、工部会同都水监,详议其策,酌量支持。”
有了皇帝这句“酌量支持”,户部的态度顿时软化,批下了一笔有限的试点经费。都水监内,那些原本观望的官员,见风头转向,也纷纷开始积极配合。
赵五抓住时机,正式启动了汴渠疏浚一期工程和漕运调度新规试点。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但望着漕渠上开始忙碌的船只和民工,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这条条漕渠,不仅是货物的通道,更如同这帝国的经络,疏通它们,便是为这盛唐注入新的活力。
傍晚,赵五与柳蓁蓁并肩站在汴渠堤岸上,望着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河面,和远处如火如荼的工地。
“蓁蓁,你看,”赵五轻声道,“疏通漕渠,亦如梳理这世事人情,堵则废,通则达。”
柳蓁蓁依偎着他,柔声道:“然疏通之道,非仅凭力气,更需顺势而为,巧借其力。赵郎,你已寻得此道了。”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展开。
(第二十六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雪月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