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的张嫂也来了,她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草莓小贝能不能多做点?最好能预定,省得我天天来排队——我孙女就爱吃你们家的小红花。”
码头的王队长投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大大的渔船:“建议做款抗饿的糕点,能揣在怀里,出海打鱼时吃,别一压就碎。最好带点咸味,配海水喝着不呛。”
省报记者刘芳听闻了意见箱的事情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特意从县城赶来,想要一探究竟。
当刘芳抵达目的地时,她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引人注目的意见箱。它被放置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周围围满了人。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手中拿着纸条,面带微笑地将它们投入意见箱中。
刘芳快步走到意见箱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个小小的箱子。她看到人们投进去的纸条有厚有薄,有的甚至还被折叠成了各种形状。她不禁好奇这些纸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就在这时,刘芳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林小满。她微笑着对林小满说道:“林厂长,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通过让乡亲们自己说出他们想要什么,比你自己去琢磨要强上百倍呢。”
林小满听到刘芳的夸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解释道:“是啊,这样可以直接了解到乡亲们的需求和想法,我们也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林小满正拿着钥匙打开意见箱,里面已经塞满了纸条。她一张一张地看,有的说“希望包装纸用红纸,喜庆”,有的说“能不能做款咸味的饼干,配茶吃”,还有的说“礼盒太大,能不能做小盒的,适合家里人少的”。
“你看这条。”林小满把一张纸条递给刘芳,上面写着:“我娘有糖尿病,想吃软和的无糖糕,但牙口不好,能不能做蒸的?烤的太硬。”
刘芳看完,在采访本上记了下来:“这就是群众的需求。你们要是能做出蒸的无糖糕,肯定受欢迎。”
林小满把纸条分类整理好,贴在厂房的墙上,让两个班组的工人都能看见。“甲组负责研究加花生碎的芝麻酥,”她指着纸条,“乙组试试做软和的无糖糕,用小米面和南瓜泥,蒸的,保证不硬。另外,咱搞个预定本,让张嫂这样的老主顾能提前预定,省得跑空。”
工人们看着墙上的纸条,干劲更足了。小凤拿着“抗饿糕点”的纸条,跟大柱商量:“要不咱做款硬面糕?用全麦粉,烤得实诚,揣在怀里也不怕压。再加点虾皮碎,又抗饿又鲜,渔民肯定爱吃。”
大柱点头:“我看行,烤的时候多烤十分钟,让它更瓷实,出海揣着准没问题。”
小周娘则盯着“预定”的纸条,跟杏花说:“咱每天早上留出二十斤草莓小贝,让提前来预定的人拿,记个名字就行,不用交定金,信得过乡亲们。”
就这样,意见箱成了“海晏糕坊”和乡亲们之间的桥梁。每天早上,林小满都要打开箱子,把意见整理出来,再交给两个班组。工人们按意见调整配方,生产的糕点越来越合乡亲们的口味。
加了花生碎的芝麻酥一上市,就被抢空了。老郑头的媳妇吃了,拄着拐杖来道谢:“比供销社的杂粮糕软和多了,我那老婆子能咬动了!”
软和的无糖蒸糕成了糖尿病患者的最爱,每天预定的名单都排到了三天后。张嫂的孙女病好后,特意让奶奶带了幅画来,画上是个笑眯眯的糕点,旁边写着“谢谢海晏糕坊的甜”。
硬面虾皮糕成了渔民们的标配,揣在怀里出海,一天都不饿。码头的小陈每次来都要带十斤,说“船上的兄弟分着吃,比压缩饼干强十倍”。
预定本上的名字越来越多,张嫂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草莓小贝发愁了。她每天早上来送菜,顺便在预定本上签个名,下午就能顺道把小贝带回家,孙女见了准会搂着她脖子亲两口。
半个月后,刘芳的报道在省日报上登了出来。标题是《海岛糕坊有个“意见箱”——听群众声,做贴心糕》,旁边还配了张照片:林小满正打开意见箱,里面的纸条像雪花似的飘出来,阳光照在她脸上,笑得格外踏实。
那天,林小满把报纸贴在厂房的墙上,和工人们一起看。赵铁柱指着报纸上的意见箱,嘿嘿直笑:“咱这箱子,比广告还管用!你看现在,每天的货刚摆上,就被预定的人领走一半,剩下的也不愁卖!”
小凤凑过来看报纸,忽然指着照片里的意见箱:“林厂长,这箱子都上报纸了,咱是不是该给它刷层新漆?红的,跟咱的糕点盒一样喜庆!”
大柱也跟着点头:“我觉得行!再在旁边钉块小黑板,把每天的预定品种写上,省得乡亲们白跑。”
林小满笑着点头:“都依你们。”她看着窗外,排队的人群里,有人手里拿着预定条,脸上带着笑;有人正往意见箱里塞纸条,神情认真。她知道,扩组增产只是开始,真正让“海晏糕坊”站稳脚跟的,是这箱子里的一字一句——那是乡亲们的心里话,也是糕坊最该记住的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羊毛女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之羊毛女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