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的断云寨,积雪压弯了聚宝市的幌子,寒风却吹不散聚义楼里的热气。从清晨开始,各产业的管事、账房就踩着雪往聚义楼赶,怀里揣着厚厚的账册,脸上带着既紧张又兴奋的神色——这是断云寨一年一度的年终账会,关乎一年的盈亏,更关乎来年的生计。
聚义楼的议事厅里,长桌被拼成长龙,铺着崭新的红布,上面摆着砚台、算盘、空白账本。曹林坐在主位,左边是准主母诸葛红月,她穿着一身绛红色衣裙,手里拿着小本子,眼神清亮;右边是二叔曹聪,这位看着断云寨从草莽走向兴旺的老人,此刻正捋着胡须,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几分威严。
“人都到齐了吧?”曹林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炭火盆的噼啪声传开,“按顺序来,先从矿场开始。”
铁矿场的王管事第一个站起来,手里的账册有砖头厚。“回大当家,今年铁矿场共产出赤铁矿三万斤,炼成精铁一万二千斤,除了供应铁匠坊,外销七千斤,收入纹银八千两;成本主要是人工和炸药,支出三千两,净赚五千两。”他翻开账册,指着上面的明细,“硫磺矿产硫磺五千斤,汞矿出汞三百斤,主要供应火器坊,少量外销,合计盈利两千三百两。”
曹聪在旁边补充:“铁矿的成色比去年好,王管事搞的‘分层开采法’很管用,浪费少了,产量还提了三成。”
曹林点头:“赏王管事五十两,让弟兄们过年加个菜。”
王管事喜滋滋地坐下,接下来是酿酒坊的李掌柜。他是个矮胖的中年人,账册上满是酒气。“今年‘断云烧’卖疯了!”他嗓门洪亮,“玉米酒、麦子酒合计酿了两万坛,聚宝市零售五千坛,省府云寨楼销了八千坛,给黑石部和各府衙送了两千坛,剩下的存着陈酿。总收入一万五千两,成本四千两,净赚一万一千两!”
他特意看向诸葛红月:“红月姑娘,光是云寨楼的断云烧,就给您分了三千多两呢。”
红月浅浅一笑,提笔在本子上记下数字:“李掌柜酿酒的手艺越发好了,开春我让人再送些江南的酒曲来,试试新口味。”
纺纱织布坊的张管事是个利落的妇人,账册记得娟秀工整。“今年新添了十台纺纱机,织布机加了五台,共产棉布五千匹、绸缎两百匹(从省府进的丝),除了给寨里弟兄做军装,卖给商户和州府,收入六千两,支出主要是棉花和人工,净赚两千五百两。”她顿了顿,“对了,新织的‘格子布’很受欢迎,临江府的商户预定了明年的货。”
铁匠坊的老匠头不爱说话,直接把账册递上来。上面记着:线膛枪造了三百支,卖给驻军,收入九千两;铁锅、镰刀等农具卖了三千件,收入三千两;加上修器械的工钱,总盈利八千两。曹林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新造线膛炮五门”的字样,眼里闪过一丝满意。
杂货铺的刘掌柜是个老油条,账册上花花绿绿记着各种商品:“肥皂卖了一万块,玻璃镜三千面,搪瓷盆五千个,还有从江南倒腾来的茶叶、丝绸,总收入两万两,除去成本,净赚八千两。特别是肥皂,省府的贵妇们抢着要,红月姑娘帮着销了不少。”
红月笑着点头:“确实,断云寨的肥皂比江南的香胰子耐用,我让人在省府开了家分店,专门卖这些小东西。”
农业司的人来了两个,一个管种地,一个管鱼塘。种地的老李头嗓门大:“今年新开荒五千亩地,种了玉米、土豆、红薯,总产量十五万斤,除去种子和口粮,余粮十万斤;温棚里的青菜、黄瓜,卖给酒楼和商户,收入一千五百两。”管鱼塘的补充道:“三个鱼塘出鱼两万斤,腌成鱼干卖了,收入八百两。”
建筑队的赵队长是个年轻人,带着一股子冲劲:“今年给云州府盖了衙门,临江府修了码头仓库,清溪县城建了学堂,光工钱就赚了一万两;材料用的是咱自己的水泥、砖瓦,又赚了五千两,合计盈利一万五千两。”他凑近了说,“大当家,省府的诸葛大人说,开春想让咱给巡抚府盖个别院。”
“可以接。”曹林点头,“但得按规矩来,先付三成定金。”
最后轮到售楼部和云寨酒楼。售楼部的管事眉飞色舞:“别墅区卖了二十套,每套平均七千两,收入十四万两;普通商品楼卖了五十套,每套平均三百两,收入一万五千两,净赚十万两。红月姑娘预定的那套,装修快好了,就等您搬进去。”
红月脸颊微红,低声道:“费心了。”
云寨酒楼的账房是红月派来的,呈上两份账册:“酒楼全年总收入五万两,按六四分成,断云寨应得三万两,已经派人送来了。”
曹林让账房收下,目光扫过全场:“都报完了?有没有漏的?”
“还有我们!”门口传来声音,原来是负责汞矿外销的小管事,“今年给江南的药铺送了一百斤汞,收入五百两,忘了报了。”
众人笑起来,曹林摆摆手:“补上就行,下次记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个山寨的崛起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一个山寨的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