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如既往的小镇,迪卡拉底的哲学课堂总是充满着新奇与深度。这一天,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学生们怀揣着期待,早早来到教室,等待着一场思想的盛宴。
迪卡拉底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教室,目光温和而深邃,他扫视一圈后说道:“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着名的经典故事,它将带我们一同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善与恶。”
学生们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纷纷挺直身子,专注地看着老师。迪卡拉底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有一年,村子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炽热的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土地干裂,一道道缝隙犹如张着大口的怪兽,吞噬着最后的一丝水分。庄稼在烈日下渐渐枯萎,原本生机勃勃的田野变得一片荒芜,村民们望着这片毫无生机的土地,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村庄里有一位名叫阿福的年轻农夫,他勤劳善良,每天辛勤劳作,与村民们相处融洽。看着村民们饱受饥荒之苦,阿福心急如焚,决定离开村庄,去外面寻找能帮助大家度过难关的办法。
阿福走了很久,终于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在城镇的边缘,他发现了一座华丽的庄园。庄园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贵族,听闻阿福村子的遭遇后,这位贵族心生怜悯,决定赠送阿福一袋珍贵的种子,据说这些种子即便在干旱的土地上也能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阿福感激涕零,带着种子踏上归乡之路。
然而,在归途中,阿福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面容憔悴,饿得奄奄一息。阿福心生不忍,便将自己仅有的干粮分给了老人。老人吃完干粮后,向阿福诉说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请求阿福能再帮他一个忙。原来,老人的儿子被强盗抓走,关在附近的山洞里,生死未卜。老人恳请阿福救他儿子一命。
阿福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方面是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他被抓走的儿子,那绝望的眼神仿佛一把重锤,一下下敲击着阿福善良的心;另一方面是村子里饥肠辘辘的村民们,他们期盼的眼神也在阿福眼前浮现。这些珍贵的种子是全村人的希望,错过了播种时间,后果不堪设想。阿福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每一秒的犹豫都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但看着老人绝望的眼神,阿福最终还是决定先救老人的儿子。阿福跟着老人来到山洞,山洞里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隐隐传来痛苦的呻吟声。几个凶神恶煞的强盗手持利刃,面露狰狞。阿福深吸一口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老人的儿子。他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与强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强盗们的利刃在他身边挥舞,他巧妙地躲避着,寻找着反击的机会。终于,阿福瞅准一个破绽,猛地一拳打在为首强盗的脸上,成功救出了老人的儿子。
可当他匆忙赶回村子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时间。阿福满心愧疚,觉得自己辜负了村民们。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神奇的种子即便错过了播种时间,依然在土地里迅速生根发芽,很快就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拯救了整个村子。”
故事讲完,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片刻后,马克率先打破沉默,他皱着眉头,一脸认真地说道:“老师,我觉得阿福的行为就是善。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老人的儿子,还把干粮分给老人,这种同情心和勇敢的举动,完全符合我们对善的认知。就像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阿福的恻隐之心驱使他做出这些善良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那些在地震、火灾等灾难中,不顾个人安危去救助他人的志愿者们,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怎样,但他们凭借着内心的善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即使有时候可能会面临危险,但这种善良的出发点是值得我们永远赞扬的。”
苏拉轻轻摇了摇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马克,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阿福原本的目的是尽快带着种子回村拯救村民,可他中途因为帮助老人,差点耽误了大事。如果种子最后没有奇迹般地生长,村子可能就会因为饥荒遭受巨大的灾难。这就好比在现实中,有些慈善行为,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规划和考虑,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给当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过度依赖援助、破坏当地生态等。所以,真正的善,应该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全面地权衡利弊,确保行为能带来最大程度的好结果。”
马克回应苏拉:“苏拉,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不好结果,就否定善良的动机。那些志愿者在救助他人时,难道要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意外,就袖手旁观吗?阿福在当时的情况下,看到老人的惨状,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且,善本身就是一种即时的情感反应和道德选择,不能完全以结果来评判。如果我们总是在做善事之前,过于纠结结果,那很多善良的行为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请大家收藏:(m.20xs.org)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