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暖阳,宛如一层轻柔的薄纱,慵懒地披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迪卡拉底的哲学课堂里,也被这温暖的光线填满。苏拉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洒落在她身上,却驱不散她眉间那一抹若有若无的愁绪。她的眼神中透着迷茫与困惑,脑海中反复纠缠着那个如迷雾般的儿时回忆。
马克像往常一样,敏锐地察觉到了苏拉的异样。课间休息时,他几步凑到苏拉跟前,脸上写满关切:“苏拉,咋整的呀?看你这眉头皱得,都能夹死苍蝇了,有啥烦心事,跟哥唠唠。”
苏拉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中满是无奈:“马克,我最近老是想起一件小时候的事儿,可我咋琢磨都琢磨不明白,它到底是真真切切发生过,还是我自个儿瞎寻思出来的。”
马克挠了挠头,一头短发被他挠得像个鸟窝,眼中满是疑惑:“啥事儿啊?能把你愁成这副模样。”
然而,还没等苏拉回答,上课铃便如同一记清脆的警钟,打破了课间的喧闹。迪卡拉底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进教室,他那如鹰隼般敏锐的目光,瞬间捕捉到了苏拉脸上的异样。他温和地开口问道:“苏拉,你似乎有心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苏拉犹豫了一下,缓缓起身,声音略带颤抖地将自己记忆中那件模糊不清的事娓娓道来。她说,自己仿佛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得近乎梦幻的午后,在小镇那潺潺流淌的溪边,与一位面容和蔼却又无比陌生的老人交谈。老人目光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他告诉她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话语。可每当她试图去抓住那些话语的细节,试图看清老人的面容,那些画面却像被一阵无形的风吹散的烟雾,变得愈发模糊起来。
马克听完,忍不住咋呼道:“苏拉,我瞅着啊,说不定这就是你做的一个梦,时间一长,就跟现实搅和一块儿,分不清了。”
迪卡拉底微笑着看向大家,眼神中带着鼓励与引导:“马克的话有一定道理。记忆啊,就像是一盘历经岁月磨损的老旧磁带,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出现划痕、失真。大家说说,你们觉得记忆这东西,到底靠不靠谱呢?”
迪卡拉底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瞬间像炸开了锅一般。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大声宣称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如实写照,绝对可靠;而有的同学则皱着眉头,连连摇头,觉得记忆这玩意儿太容易被时间和情绪摆弄,根本不能全信。
这时,马克“噌”地一下站起身来,双手在空中用力挥舞,仿佛要把自己的观点刻进空气中:“我可太同意后面这观点了。就拿我来说吧,以前我一直记得小时候爬树掏鸟窝,那过程叫一个惊险刺激,我还觉得自己可勇敢了呢。结果前儿个跟我爹唠起这事儿,他直笑话我,说根本没那回事儿,是我听小伙伴讲的,自个儿给记成自个儿的英勇事迹了。你说这记忆,坑不坑人?”
迪卡拉底点点头,目光在教室里缓缓扫过,像是在探寻每一位同学内心对记忆的理解:“马克的例子很典型。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记忆并非像精准的录像机那般,原封不动地记录每一个发生过的瞬间。它更像是一场复杂的拼图游戏,我们会依据自己当下的认知、情感以及后续的经历,对记忆的碎片进行拼凑和修改。每一次回忆,都可能是对过去的一次重新塑造。”
苏拉若有所思,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光芒,她微微皱眉,说道:“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那照这么看,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不是也会因为这些不太靠谱的记忆,而偏离真实的自己呢?”
迪卡拉底赞许地看了苏拉一眼,眼中满是欣赏:“问得好,苏拉。我们的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记忆这面镜子。如果这面镜子本身就扭曲了,那我们看到的自己,自然也可能并非真实的模样。比如说,一个人一直坚信自己小时候无比勇敢,因为他记忆中自己曾独自穿越一条黑暗幽深的小巷。但实际上,或许当时有家人陪伴在侧,只是他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这种错误的记忆,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对自己勇敢程度的判断,进而塑造出一个与真实自我不符的认知形象。”
这时,一位平日里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微微举起手,声音虽小却透着一丝坚定:“老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判断记忆的真假呢?”
迪卡拉底笑着回答,笑容中带着对知识的笃定与热情:“这确实是个难题啊。有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寻找旁证,就像侦探寻找线索一样,去询问当时在场的人,或者查找相关的记录,以此来验证记忆的真伪。但有些记忆,可能就像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秘密花园,只有我们自己知晓其中的路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像一位严谨的法官审视证据一样,去分析记忆中的逻辑是否通顺、细节是否合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请大家收藏:(m.20xs.org)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