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二年六月,蓟州惠民医馆总馆的晨雾还未散尽,儿科诊室外就排起了长队——抱着孩子的农户、牵着女童的妇人,手里攥着号签,眼神里满是期待。诊室内,苏明玥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青色长衫,正低头为一个发烧的孩童诊脉,她指尖轻搭在孩子细弱的手腕上,眉头微蹙,不时柔声问:“娃这几天是不是总踢被子?夜里哭得多不多?”妇人连忙点头:“是啊苏大夫,娃总蹬被子,哭起来哄不住,还老喊头疼。”苏明玥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薄白中带着一丝微黄,随即起身取来针灸针,轻声安抚:“别怕,姨姨扎几针,很快就不疼了。”
这是苏明玥在惠民医馆行医的第三年。三年前,她还是个跟在苏清鸢身后、连药材都认不全的小姑娘,如今已长成能独当一面的“主力医生”——擅长儿科、妇科疾病,精通针灸、外伤处理,连总馆的资深郎中都常说:“明玥这孩子,悟性高、肯吃苦,现在看儿科病,比我们这些老骨头还精准。”
苏明玥的“神医路”,是从“认药材、记医理”开始的。刚到医馆时,苏清鸢每天清晨都带着她去药园,教她辨认甘草、柴胡、当归等常用药材,从叶子形状、根茎颜色到气味药性,一一细说;晚上则让她背诵《伤寒论》《千金方》中的经典方剂,还特意把复杂的医理编成“顺口溜”,帮她记忆。有次记“儿科风寒感冒药方”,苏明玥总记错剂量,苏清鸢就带着她去病房,让她看着自己给患儿配药,一边配一边说:“三岁以下的娃,药量要减三成,生姜用一片就够,多了会刺激肠胃。”久而久之,苏明玥不仅记住了药方,还理解了“辨证用药”的道理。
真正让她“崭露头角”的,是一年前的一场“小儿抽搐急救”。那天傍晚,医馆即将关门,一位村民抱着高烧的孩子冲进馆内,孩子浑身抽搐、嘴唇发紫,已经失去了意识。当时总馆的郎中都已下班,苏明玥刚整理完药方,见状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让村民把孩子平放在诊床上,一边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一边快速取来针灸针——她记得苏清鸢说过,小儿抽搐要先刺“人中穴”(位于鼻下)醒神,再刺“合谷穴”(手背虎口)、“太冲穴”(足背)缓解痉挛。
针灸时,孩子的父亲在一旁急得直跺脚:“苏大夫,娃会不会有事啊?以前村里有娃抽风,没救过来……”苏明玥手上动作不停,语气却很镇定:“您别慌,我先稳住娃的病情,等会儿再喂药。”她将针灸针快速刺入穴位,轻轻捻转,没过多久,孩子的抽搐渐渐停止,嘴唇也恢复了血色。苏明玥又赶紧配了清热退烧的药方,用温水调成药汁,一点点喂给孩子,还守在诊床边,每隔一刻钟就量一次体温,直到孩子体温从39度降到37度,睁开眼睛喊“爹”,她才松了口气。
孩子的父亲当场就给苏明玥跪下了,泪水直流:“苏大夫,您真是救命恩人!要是没有您,我家娃就没了!”苏明玥连忙扶起他:“这是我该做的,您别这样。以后娃再发烧,要及时来医馆,别耽误了病情。”这件事很快传遍了蓟州,不少百姓都知道医馆有个“能救急的苏大夫”,从那以后,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偏远州县的百姓,特意赶几天路来求医。
苏明玥的“真本事”,不仅在于“会治病”,更在于“懂患者”。她知道乡村百姓生活不易,每次看病都会尽量开“便宜又有效的药方”,遇到贫困患者,还会自掏腰包送药。有次,一位孤寡老人来治关节炎,手里只攥着几文钱,连抓药的钱都不够。苏明玥看着老人变形的关节,心里发酸,不仅免费给她针灸,还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钱,帮她抓了一个月的药,叮嘱道:“您每天用艾草煮水泡脚,再按时吃药,关节会慢慢好起来的。”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后来每次路过医馆,都会给苏明玥送些自己种的蔬菜,说:“苏大夫是好人,俺没啥能报答的,这点菜您别嫌弃。”
对待孩子,苏明玥更是耐心细致。儿科患者大多怕打针、怕吃药,她就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糖果、小纸船,看完病后送给孩子,还会用讲故事的方式哄他们吃药:“你看这药汁,像不像甜甜的蜂蜜水?喝了它,就能打败身体里的小怪兽,很快就能去外面玩啦。”有个叫小石头的男孩,每次看病都哭闹不止,后来只要看到苏明玥,就会乖乖听话,还说:“苏姨姨的药不苦,还会给我折纸船。”
除了日常坐诊,苏明玥还跟着苏清鸢下乡巡诊。有次去凉州某村巡诊,她发现村里很多妇女都有“产后腰痛”的毛病,却不知道怎么治。苏明玥就手把手教她们“穴位按摩”——教她们找到腰部的“肾俞穴”“命门穴”,用手掌轻轻揉搓,每天坚持十分钟;还教她们用当归、生姜煮水泡脚,活血化瘀。一个月后,村里的妇女们都说腰痛减轻了,特意托人给医馆送来了感谢信,上面写着:“苏大夫教的方法真管用,我们再也不用被腰痛折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