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车轮碾过三百余年的岁月,从大清的鼎盛到时代的更迭,昔日的雍亲王府早已褪去皇家祭祀之地的肃穆,化作一座浸润着人间烟火的“同心文化园”。它静静矗立在城市的核心地带,朱红的残垣被精心修缮,青石板路被往来的脚步磨得愈发温润,而那棵由英台与雍正帝亲手栽种的海棠树,依旧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在每个春日如期绽放。粉白的花瓣层层叠叠,缀满枝头,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像一场跨越时空的花雨,续写着那段关于“同心”的传奇。
这日清晨,天刚破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文化园的门楣上,“同心文化园”五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光泽。园门刚开,便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一支由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同心研学队”。队员们皆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背着色彩各异的背包,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好奇与期待,像一群雀跃的小鸟,叽叽喳喳地穿过园门。
带队的是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身着简单的白色棉麻衬衫,胸前别着一枚小巧的海棠花胸针。她名叫苏同心,名字里的“同心”二字,是奶奶临终前亲手刻在她长命锁上的,奶奶说,这两个字源于三百年前“同心帝后”的传说,是家族世代相传的信念。此刻,她站在海棠树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她脸上,映得她眼眸清亮,声音如春日溪水般潺潺流淌:“同学们,眼前这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已经三百多岁了。三百多年前,正是英台皇后与雍正帝在这里亲手种下它,也种下了‘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那时,他们化解兄弟隔阂,让各族百姓和睦共生;他们建夜市、造战船、修功劳阁,只为守护天下安稳。而今天,我们从草原、江南、边疆跨越千里汇聚于此,就是为了触摸这份初心,传承这份‘同心’的信念。”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个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蒙古族少年高高举起了手。他叫腾格尔,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身上还带着淡淡的奶香味。“苏老师!”他的声音洪亮,像草原上的号角,“我爷爷是草原上的老牧民,他从小就给我讲英台皇后的故事,说她当年得知远嫁西域的恪靖公主被异族欺负,心口骤痛,连夜让大阿哥领兵救援,就像草原上的太阳,不管离得多远,都能温暖到每一个需要守护的人。那苏老师,这‘同心’,是不是就是不管我们来自哪里、是什么民族,都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
苏同心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她轻轻点头,从帆布背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泛黄的旧相册。相册的封面是用牛皮纸做的,边缘早已磨损,露出里面的棉线,显然被珍藏了许久。她翻开相册,指尖在一张黑白老照片上轻轻摩挲——照片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佝偻着身子,双手抚摸着功劳阁的石碑,眼神虔诚而专注。“没错,腾格尔说得太好了。”苏同心的声音带着几分怀念,“这张照片里的老人,就是我的奶奶。七十多年前,她还是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手里握着一方仿造的海棠帕子,天天跑到当时还未开放的雍亲王府外,就为了远远看一眼这棵海棠树。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乡遭遇旱灾,她带着村里的汉族、蒙古族乡亲一起修水渠,不分昼夜,不分民族,谁渴了就递一碗水,谁累了就搭一把手,最后硬是在戈壁滩上挖出了一条引水渠,让庄稼活了下来。她常说,这就是英台皇后教给大家的‘同心’——没有你我之分,只有共同的家园需要守护。”
研学队的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拢到海棠树下,仰着小脸望着那粗壮的树干,仿佛能从斑驳的树皮上看到百年前的故事。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汉族女孩蹲下身,轻轻捡起一片落在青石板上的海棠花瓣,花瓣粉白相间,边缘带着淡淡的红晕,像一片小小的云朵。她叫林棠棠,来自江南水乡苏州,名字里的“棠”字,正是奶奶特意取的,为的就是让她记住海棠树下的初心。“苏老师,”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我名字里的‘棠’,也是海棠的棠。我妈妈说,英台皇后不仅守护百姓,还特别温柔,她用海棠帕子擦过公主的眼泪,也拂过将士的尘土。妈妈希望我长大后,能像英台皇后一样,有一颗温暖别人的心。”
“这便是最动人的传承啊。”苏同心的眼中泛起泪光,她转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纸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排排小巧玲珑的海棠花徽章。徽章是用银质材料做的,正面是一朵立体的海棠花,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背面则刻着“同心”二字,字体圆润而坚定。她挨个将徽章别在孩子们的胸前,指尖带着温柔的力量:“这枚徽章,就像当年英台皇后的海棠帕子一样,是‘同心’的信物。希望它能时刻提醒大家,不管将来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要忘记今天在海棠树下的约定,不要忘记‘同心’的初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