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低的议论声。这税率,相较于明末那些令人窒息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简直是天渊之别。尤其是对中户和小户,税负极轻。而那清晰的等级划分,意图更是明显——保护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和新兴的自耕农阶层,将国家财政的主要负担,更多地转向了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和勋贵。一些出身寒微或理念相近的官员微微点头,面露赞许;而另一些则眉头微蹙,显然在权衡着自身家族的得失。
这时,内阁首辅李岩手持玉笏,出列补充。他气质儒雅,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说服力:“陛下,张尚书所言极是。此税法之核心要义,在于‘损有余以补不足’。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户多承祖荫,田连阡陌,于国难之际,多担税负,既是义务,亦属情理之中。而小户初得生机,宛若幼苗,轻徭薄赋,使其能安心耕作,繁衍人口,积蓄家业,如此则民富而国强,此乃真正之固本培元。再者,税制一旦明晰,等级分明,征收有据,便可最大程度抑制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滥加征收,此亦为吏治清明之一助。”
李自成沉吟着,粗大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他目光扫过殿下几位跟随他起于陕西的老兄弟,见牛金星、宋献策等人虽面色沉静,但并无出言反对之意,心中便知,这套税制方案在核心决策层内部已然达成了共识。他内心深处始终铭记着,当初能够席卷天下,靠的就是“均田免粮”这面大旗。如今虽然形势所迫,不能完全实现“免粮”,但这套明显向底层倾斜的税制,依然最大限度地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体现了新政权力图与旧明决裂的姿态。
“准奏。”李自成最终拍板,声音果断而充满力量,“便依张爱卿与户政府所议,新税制自永昌十年春耕后,择地先行试行,观其成效,再推及全国。着户政府会同都察院,选派干员,严格监督地方执行。朕有言在先,此乃安民之策,若有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或借清丈田亩、核定等级之机,勒索盘剥百姓者,”他顿了顿,目光陡然变得锐利,“无论涉及何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和,声音在暖融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同的心思和考量。
赋税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议定,殿内的气氛尚未完全松弛,刑政府尚书黄道周又手持玉笏,神情严肃地出列奏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法,亦不可一日无善法。我朝肇基,百废待兴,律法一事,尤为紧要。目前各级衙门断案,多仍承袭明制,沿用《大明律》,然时移世易,前明旧律于今日之情势,难免有不合时宜之处,需有所增删厘定,以符我大顺之气象。”
他略微躬身,继续道:“臣等奉旨,已初步完善《大顺律》,其主体仍以《大明律》为蓝本,强调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秩序,对于贪腐、谋逆、不孝等十恶重罪,尤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此外,臣以为,明太祖高皇帝之《大诰》,亦当重新启用,刊印颁行天下,使官吏知所警戒,军民晓谕律法之严。”
《大诰》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刑典,以案例形式呈现,语言通俗,刑罚极为严酷,旨在用重典震慑官吏,教化百姓。李自成起兵之初,为争取民心,也曾借用过其名号。如今黄道周提议重新启用,既有追溯中原正统法统之意,也明确包含着以严刑峻法来整肃吏治、震慑人心的现实考量。
李自成对此深表赞同,他深知吏治腐败是前明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深恶痛绝。“黄阁老所言甚是。律法之要,贵在严明公正,更贵在雷厉风行地执行。朕起自民间,深知胥吏之奸猾,贪墨之害,尤胜刀兵,足以倾覆社稷。《大顺律》与《大诰》并重,务使天下皆知朕整肃吏治、革除积弊之决心。都察院、大理寺、刑政府,尔等身为执法之司,务须秉公持正,明察秋毫,不得有丝毫徇私枉法!”
两条关乎大顺王朝未来走向的重大制度就此确立,朝会的气氛在肃穆中更添了几分凝重。所有身处其间的人都明白,大顺王朝,这个脱胎于农民起义的新生政权,正在从“打天下”的创业阶段,艰难而坚定地转向“治天下”的守成阶段。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王朝能否真正站稳脚跟,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石。
散朝之后,戚睿涵随着人流走出建极殿。冬日的阳光迎面扑来,带着清冷的味道,与殿内暖融的气息形成鲜明对比,让他精神为之一振。他乘坐马车回到了被赐予的光禄大夫府。府邸门前石狮肃立,门楣高大,彰显着主人如今的身份。
他所居住的“涵今院”内,此时却是另一番温馨景象。炭盆同样烧得暖和,上好的红罗炭无声地散发着热量。董小倩、白诗悦、袁薇三人正围坐在一张紫檀木嵌螺钿的圆桌旁,桌上摊开着一些绘制着奇怪图形和符号的纸张,似在商议着什么。董小倩依旧是一身素雅的衣裙,眉宇间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正执笔轻轻标注着什么;白诗悦则穿着更利落的现代风格改良袄裙,托着腮,眼神灵动;袁薇则是一身书卷气,正指着图纸低声分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