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五年,南明弘光四年,八月中旬。
北地的肃杀秋风,已然开始席卷中原。风中带着塞外黄沙的粗粝和过早来临的寒意,掠过荒芜的田野、废弃的村落,以及那些尚未清理的、被反复争夺的战场遗迹。战火,也如同这渐起的凉意,带着毁灭一切的决心,再度向着南明硕果仅存的腹心之地蔓延。
清军主力在经历了山海关的惨胜以及其后一系列拉锯战的损耗后,经过数月休整与从关外、北方新附汉军中得到的补充,实力得以恢复,甚至更胜从前。他们挟着更为精良的火器——包括仿制自缴获明军以及在那位投诚的“奇才”张晓宇指导下改进的大炮、鸟铳,以及更可怕的、名为“轰天雷”的爆炸物和能释放毒雾的“毒气弹”,还有那令人闻风丧胆的、依靠风力滑翔投掷火种的“飞机”。
更重要的是,他们积攒着因战事不顺而愈发炽盛的怒焰,兵分两路,如两只巨大的、闪烁着寒光的铁钳,狠狠地砸向长江中游的两个关键枢纽——武昌与安庆。这一次,清廷上下,从摄政王多尔衮到前线统帅,都势在必得,意图一举摧毁南明赖以维系的长江防线,将这最后的抵抗力量碾碎在脚下。
武昌城头,战云密布,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浑浊的江水拍打着岸壁,卷起带着腥味的泡沫。城墙上,林立着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显得有些残破的旌旗,它们在愈发强劲的江风中猎猎作响,发出撕裂般的声响。将士们的甲胄,无论是桂藩明军制式的金属头盔和红色棉甲,还是大顺军的藤盔和白色棉甲,亦或是大西军简陋的皮甲,都反射着秋日那轮显得苍白无力的阳光,勾勒出一片冰冷的金属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马粪、汗臭以及硝烟未燃前特有的、硫磺与木炭混合的紧绷气息,还有一种更深沉的、名为绝望与决绝交织的压抑。
戚睿涵披着一件略显宽大的青色布袍,里面衬着董小倩坚持让他穿上的软甲,站在一身戎装的平西侯吴三桂身旁。他的身形在周围一群赳赳武夫中显得有些单薄,但挺直的脊梁和沉静的眼神,却让人无法忽视。董小倩则是一身利落的劲装,外罩一件便于行动的比甲,长发挽起,腰间挂着短铳和药囊,清丽的面容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她默默站在戚睿涵侧后方半步的位置,既是护卫,也是依靠。
他们的目光,和城头上所有将领一样,凝重地望向北方。那里,天地相接之处,烟尘如同不祥的狼烟,正缓缓扬起,遮蔽了部分天际。清军主力,尼堪和恭顺王孔有德统领的八旗精锐与汉军旗,正浩浩荡荡而来,兵力探明不下十万,携带着足以摧毁城墙的重炮和那些令人头疼的“飞机”。
与以往南明势力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倾轧不同,此次的武昌城内,展现出一种乱世中罕见的、脆弱的团结。城内,汇聚了来自不同阵营、曾经互为仇寇的旗帜:有南明督师何腾蛟、巡抚堵胤锡统领的,由桂藩名义支撑的明军主力;有从广西千里驰援,由瞿式耜、张同敞带来的,以悍勇着称的“狼兵”;更有李自成大顺军余部中,由大将高一功、田见秀率领的精锐老营;以及已故张献忠大西军旗下,由那位年仅二十余岁却已名震天下的义子、骁勇善战的李定国所部。尽管服饰各异,号令初时难免生疏、甚至偶有摩擦,但在共同且迫在眉睫的敌人——清军面前,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正在血与火即将来临的阴影下,艰难而确实地融合着。
吴三桂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凉的雉堞砖石。关宁军在之前河南府的惨烈阻击战中伤亡近半,那是他起家的根本,心中的隐痛至今未消。他深吸一口带着江风湿气的空气,沉声道:“元芝,各位将军,鞑子来势汹汹,火器尤甚往昔。观其阵势,此番恐难善了。我军虽众,然号令协同尚需磨合,硬碰硬,即便能胜,也必是尸山血海,元气大伤。”他的目光扫过身旁诸将,最后落在戚睿涵身上,“元芝素来多谋,不知对此局有何良策?”
戚睿涵闻言,上前一步,走到铺在雉堞上那幅由他主持绘制、略显简陋但标注清晰的地图前。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在猎猎风声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侯爷,各位将军,正如侯爷所言,敌军势大,尤仗火器之利。尼堪骄狂,孔有德狡诈,然其急于一雪前耻、攻克武昌之心,亦可为我所用。”
他的指尖精准地点在地图上一处名为“鲶鱼套”的洼地。“诸位请看,此地距城十五里,地势低洼,水道纵横,芦苇丛生,入秋后芦苇干枯,极易引火。更妙的是,此地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尤其会限制清军骑兵的冲锋和他们重炮的移动、架设。”
李定国目光锐利如鹰,闻言微微颔首,他年轻的脸庞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戚先生所言极是。鲶鱼套地利,正可扬我之长,避敌之锋。我军步兵可伏于芦苇深处,待敌深入,以弓弩、土地雷先发制人。”他口中的“土地雷”,是戚睿涵根据现代知识指导李大坤在南京秘密工坊研制,后推广至前线的一种简易爆炸装置,虽简陋,但在特定环境下威力不容小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