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的求情,在王凝之的意料之中。
相比一向四分五裂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确实要更团结一些,这里面,热衷于教育族中后辈的谢安功不可没。
王凝之没怎么犹豫,当即应允道:“死罪可免,但陈郡殷氏必须做出让我满意的表态。”
多杀一个少杀一个并不重要,王凝之要的是世家的态度。
要么像王珣那样,审时度势,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么像王恭那样,想要家族长盛不衰,那就争取立功的机会。
王凝之不是不给世家机会,而是时代变了,大周不养闲人。
谢道韫点点头,神色黯然,对自己的开口求情有些无奈。
王凝之笑着安慰道:“人之常情,你不要太在意,再说只是饶一命,又不是无罪赦免,没什么影响。”
谢道韫叹道:“阿姊在我面前哭诉,我实在是没办法。”
“殷氏这次如此冒头,恐怕也有这层关系的因素,”王凝之说道:“所以我不会轻饶,阿巢可以不死,但我会将他发配到交州去。”
殷顗,字伯通,小字阿巢,与堂弟殷仲堪都是自小便名声在外。
三年前,九真郡太守李逊据交州反叛,王凝之无暇南顾,只是让宁州和广州加强防范。
去年,交州刺史滕遁和交趾太守杜瑗联手平定了叛乱,斩杀了李逊,建康朝廷当时还下旨表彰过。
大周建立后,南方各州郡维持原状,转而向王凝之效忠。
不过这两年,交州和南边的林邑国冲突不断,林邑王遣使来洛阳参加王殊的大婚,估计也有探一下王凝之口风的意思。
谢道韫对这个决定没有意见,能保命就行,去交州总比去刑场好。
滕遁是吴晋之交,广州牧滕修的后人,杜瑗更是出身京兆杜氏,杜预的同族,不都在蛮荒之地活得好好的。
出宫的王珣返回家中,只见门外的牛车已经排成长队。
他整理了下心情,换上一副愁苦的表情,慢慢走进前厅。
一众宾客正焦急等待,看他出现,忙都站了起来,可待看清他的神色,心里都是咯噔一下。
王珣径直走到主位坐下,未语先叹息。
众人小心地围了上来,但谁也没有先开这个口。
还是王珣先绷不住了,长吐口气,说道:“今日入宫求情,我挨了陛下好一顿训斥,说我不识大体,意图收买人心,其心可诛。”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试探着问道:“那陛下怎么说这案子的,还会不会继续查下去?”
王珣是否挨训,他们可不关心,毕竟人能回来,就说明没事。
“没说,”王珣不耐烦道:“我看大家是得收敛点了,吴隐之有陛下保护,肯定没事,再闹下去,吃亏的只会是我们。”
众人倒是不想闹了,可如今骑虎难下,有人嚷嚷道:“被抓了那么多人,那帮绣衣还没有收手的意思,我们就算想撇清关系,也来不及了啊。”
又有人说,“我们这么多人,难道陛下能都抓完?不能放弃。”
王珣听着他们吵吵,脑袋都大了,用力拍了拍身前的几案。
众人被吓到,立马安静下来,目光重新集中到王珣身上。
王珣喝道:“你们来找我,我去见了陛下,也说了看法,你们又不听,那就请回吧,反正我是不参与了,扬州那边,我会通知家里如实上报田产人口。”
众人见他撂挑子,赶紧解释道:“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这个时候退缩,万一人还是被抓了,地还是被查了,那我们岂不成了笑话?”
王珣阴沉着脸思考了好一阵,这才道:“我会再去联系其他大臣,劝陛下到此为止,但你们得保证,不能揪着吴隐之不放,再让扬州的家人配合点。”
有人不乐意了,那等于白闹了一场,还搭进去不少人。
“那不就是认输,什么好处都没争取到,还得配合人口和土地的清查。”
“被抓的人怎么说,会放出来吗?我可不想当叛徒。”
王珣被这话激怒,生气地站起身,“你们还想要什么好处,能保住命就不错了,被抓的人估计是出不来了,你们想要一起,那我可不奉陪。”
说完,他便拂袖而去。
众人这下消停了,一个个愁容满面地愣在原地。
王岷知道兄长的心思,故意叹息道:“那就散了吧,大家各凭本事。”
说完他也准备离开,众人连忙拉住他。
这帮人哪有什么本事,谢家和郗家已经明确表示不掺和,如果王家再退出,那他们一群乌合之众,还拿什么和王凝之叫板。
“我们愿意听,只要那帮绣衣不再抓人,我们可以放过吴隐之。”
王岷停下脚步,摇头道:“你们这是何苦,如今已经不是前朝了,陛下夺取天下,我们本就没多少功劳,再闹下去,几辈人攒下的情分可就尽了。”
大家一阵哀叹,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他们走了,王岷就不用走了,转身来书房找王珣。
王珣正在伏案写些什么,头也不抬地问道:“人都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东晋,山河共挽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东晋,山河共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