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还有一位翰林王元正,现在广西南宁府横州卫所的卫学里当老师,杨植、姚涞来到南宁接王元正到城里过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王元正与姚涞一起走过桥一起哭过门;一起同过窗一起挨过杖,在大议礼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三年后见面不胜唏嘘。姚涞见四十多岁的王元正鬓角已染霜色,惟有神情坚毅,不减当年在金水桥头喊打喊杀的豪迈。
三人回忆了一些翰苑往事,杨植问了一下王元正的现状,听起来与王琼在延绥差不多。尽管被削籍充军,那也是大罗金仙被贬凡尘受人尊重,他们的出身不是当地任何文武官员这辈子能挨到边的。
“这是当初罗掌院托我转交给王阳明先生的书信,不知为何罗掌院笃定王阳明会来广西。”
杨植接过信笑着说:“王前辈,实不相瞒,这信是我写给王阳明先生的,想让他挣军功时捎上你,顺便给阳明先生一些军务上的建议,现在看来用不着了。”
说罢,杨植晃着火折子把信烧了。“前辈对广西有何认知,今后有何打算?”
杨植故弄玄虚云里雾里的作派早已被翰林同僚熟知。大明自开国以来,年年在云贵川两广为改土归流而用兵打仗,已经打了百五十年。其中广西最为棘手,而尚书一级在南京能打的只有王阳明,杨植可能预料到王阳明会被派到广西。
“广西复杂得很,从秦朝开始,一波一波的中原军民来到广西与土人杂居,先来后到分不清。当地十里不同俗,隔山不同音;头人遍地都是,隔三差五就杀来杀去,叫作打冤家,很多寨子与邻村结下百年血仇……”
杨植静静地听王元正讲述广西的风土人情,时不时插几个问题,然后用笔记录下来,这让王元正感到十分受用。
“王前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田思之乱?卢苏、王受愿意向朝廷投诚,条件是官兵与之合作,屠灭敌对的部落。”
王元正低头沉思片刻道:“正道无捷径,其实就是自古以来的王化,广开书院,教习当地人读书明理,一代人受过教化后,改土归流就顺理成章了!”
做大事没有投机取巧的道路可走。杨植点点头道:“是极!我们这代人把该做的事做好,不然只怕不肖子孙给广西人创文字编伪史改流归土,反而让华夏血脉离心离德不认祖归宗了!”
姚涞最听不得杨植时不时含沙射影地往大明官老爷身上泼脏水,似乎大明精英个个即坏又蠢,他喝道:“你杨侍讲学士似乎不同意卢苏、王受归降,但是至少他们心向朝廷,也愿意维持两州秩序!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广西土地瘠薄,稻麻不足。人一多了,定会互相杀戮,用你的话就是天然调节资源与人口的平衡!朝廷看不得他们父子兄弟相残有干天和,所以才改土归流!依我看,不如招安卢苏王受,放任他们在田、思两州屠个几万仇家,一次性解决问题!”
杨植揉揉额头,直到杨植前世的八十年代,广西才实现粮食自给。王阳明、姚涞两人英雄所见略同,其实算当下的最优解。
“若来年征安南,以田思两州为后方,我还是希望能征两州粮役,以减少朝廷负担,王前辈有何办法?”
王元正又想了想道:“广西种粮食不成,可以牧猪牧羊、种甘蔗桔子。”
杨植眼睛一亮:“种甘蔗好!制糖有大用!人说十陕九不通,一通便成龙!王前辈果然是陕西之龙。
我与姚兄联名举荐你恢复官身,授为田州知州!请前辈假日期间整理一下治桂思路,上疏朝廷。”
大明天子是代天帝牧天下之民,所以大明的政治正确是言路通畅言论自由,天底下的任何人,包括罪犯、朝鲜人、倭人、佛郎机人,都有上疏朝廷议政的权力。
元旦假期过后,一名闲散锦衣卫百户王邦奇上疏朝廷议论甘肃边事,以追究吐鲁番吞并哈密并入侵甘肃的责任为由,请朝廷诛杀杨廷和与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彭泽,选派得力大臣经营哈密。
哈密由畏兀儿忠顺王世袭,吐鲁番则由被满速儿汗占领。两国为大明藩国,向大明朝贡称臣,曾在反击瓦剌余部入寇甘肃时出力颇多,替大明拱卫甘肃。
不过夷狄就是那样,对大明时顺时叛,各国则互相攻打。自哈密被封国以来,曾三次失国。
最近一次哈密失国在正德十一年,时任首辅的杨廷和要求强硬对付满速儿,三边总制的彭泽及甘肃副使的陈九畴在甘肃兵力不足时失措,致使满速儿占领哈密并进犯嘉峪关,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论罪彭泽与陈九畴,贬彭泽为民,罢陈九畴之职。
武宗死后,王琼被充军榆林,陈九畴被重新启用,上任甘肃巡抚。前年在陈九畴的领导下,杨植姚涞的运筹帷幄,与肃州总兵周尚文击败满速儿,满速儿在退兵路上遭遇另一支鞑子亦不刺的攻击而远遁,畏兀儿忠顺王复国。此为大明第四次收复哈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