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已经进入待退休状态,见儿子没精打采地回来,笑道:“怎么了这是,不是才立下大功被官家下旨嘉奖了的?”
“既平云,复望燕,”苏过叹道:“我劝官家缓缓,官家认为我过于保守了。”
苏轼一愣,问道:“你不是一向小觑契丹的,怎么突然转性了?”
“那还不是为了给朝臣们鼓劲,”苏过无奈道:“契丹虽然今不如昔,但也不是软柿子,可以随便拿捏的。”
苏轼笑道:“那都是你往日用力过猛,才有今日之事。”
“爹爹就别笑话我了,”苏过问道:“可有什么法子可以解决?”
苏轼的法子很直接,“你找章子厚去,若能说服他带着大臣们一起上书,官家肯定会重新考虑。”
苏过摇摇头,说道:“官家正在兴头上,先等等吧,过几日我再去劝劝。”
苏仙体会不到这个区别,怪道:“既觉得天子有失,当及时劝谏,如何能等!”
苏过苦笑连连,想了想,这才跟老爹解释道:“如今前线传回的全是好消息,我的想法本身就有些不合适,若还去拉拢其他大臣上书,只会让官家怀疑我的用心。”
“官家不是一直信任你吗?”苏轼问道:“你说明利害关系就是了。”
苏过眼神恍惚了一会,叹道:“信任也是有限度的,再说君臣之间,说这个太奢侈了。”
苏轼用自己的逻辑宽慰儿子道:“觉得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做人做事,不要顾忌太多。”
苏过无奈摇头,说道:“知道,我先休息几日,再进宫试试。”
在苏过的眼里,赵煦对他的信任,是建立在大家步调一致的前提下,无论是重拾新法还是扩边西北、收复燕云,苏过都冲在最前面,也做得很好,日常相处还特别照顾小皇帝的情绪,这才有了现在的信任。
若苏过是个保守派,就算再会做人,那也是没用的。
好在苏过的诉求并不是要求停止北伐,而是逼迫契丹人暂时休战,先把党项问题给彻底解决了,再找机会重新与契丹开战,这个还是有可能让赵煦接受的。
大宋统一方略的先南后北不就是先易后难,苏过也是这个意思。
从北方传回的消息来看,耶律洪基许久不曾露面了,据说还在东京道教训不听话的女真人,可在苏过眼里,他肯定已经没了。
封锁这个消息,多半就是为了先逼退宋军,所以再僵持下去,耶律延禧肯定等不了,会责令南京道不惜一切代价进攻。
在家陪女儿玩了几日,又听范杜若讲她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育事业。
女子书院之外,她又建了几所少儿启蒙的学院,选址、招生和招先生都是她一手操办的,花费如今和安乐坊一样,已经能够自给自足。
其实解决了场地问题之后,剩下的也花不了多少钱。
苏过又找一日去和高俅喝了顿酒,高员外如今终于过上了甩手掌柜的幸福生活。
两人想起当年靠坑蒙拐骗起家的日子,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高伸的远洋贸易越做越远,高杰的丝绸之路也越走越长,两人都很久没回京了。
新大陆的事高伸已经安排了几组人,但结果还需要再等等,也许有好消息,也许没消息。
这一天,苏过是被抬回家的,喝得烂醉的他嘴里都是大家听不懂的话。
范杜若照顾了他一整夜。
苏过一觉醒来,睁眼便是坐在床边看着他的妻子,伸手揉了揉她的脑袋,笑道:“我经常不在家,辛苦你了。”
范杜若抓住他的手,柔声道:“从战场回来,心里很不好受吧?”
“嗯,”苏过闭上眼说道:“人命如草芥,亲眼看到总是让人有些不舒服。”
范杜若温言道:“听说那年你从环州回来也是情绪不对,我就猜到了。”
苏过想起西北那场血战和刘季孙的死,用力握了下妻子的手。
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
范杜若没有再说话,她知道苏过光鲜的背后,是如履薄冰,是殚精竭虑。
两人温馨地待了一会,被女儿的叫声打断,苏过笑着起身,笑道:“好了,再不起来,可要被她笑话了。”
又在家待了一日,苏过再次入宫。
赵煦主动问道:“可还是为了上次的事?”
“正是,”苏过已经整理好语言,说道:“臣还是建议先易后难,暂缓攻辽,先行灭夏。”
“如何暂缓?”赵煦面无表情地问道。
“南京道维持现有局面,加大西京道的攻势,同时放出辽主已死的消息,逼迫契丹休战,”苏过说道:“辽国各地叛乱仍在,耶律延禧昏聩无能,契丹只会越来越差。”
赵煦质疑道:“辽主已死不过是卿的猜测,耶律延禧无能也可能是韬光养晦之举,卿如何能这般武断?”
“可以一试,”苏过立马说道:“不妨先传出辽主已死的消息,看看北朝的反应如何。”
赵煦思考片刻,说道:“准奏,朕一会就安排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赵宋之世:家父苏东坡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赵宋之世:家父苏东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