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CRS-7爆炸!
星辰空间快速发展给其他航天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星辰空间每一次公布项目新动态,这些航天机构的支持者或者所在国民众都会经历一次心理冲击。
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星辰空间发展可以如此快速?
不止是他们,这些航天机构和企业内部人员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
与他们的科研效率相比,星辰空间项目研发进度如同怪兽一般不讲道理。
space X的starlink项目现在仍还在方案设计阶段,而在他们之后星辰空间发布的星云项目,却已要进入制造试验阶段。
如此之大的效率差距,这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
这种烦恼困扰着很多人。
这种日渐增大的烦恼,很多人找不到答案,所以space X的技术专家们此时只能去处理更急迫的事情。
自从老板马斯克决定6月份进行猎鹰9号再一次的一级回收,整个团队就一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
将之前已经分析研究过数遍的数据重新拿出来进行模拟实验。
将之前确定的优化方案拿出来再研究,争取将方案可行性和执行成功率继续提高。
当下困扰他们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火箭一级回收着陆阶段的动力控制程序。
之前猎鹰9号一级箭体回收着陆测试,都是在最后的着陆阶段屡次出现问题。
如何轻柔的将重达几十吨的箭体降落在着陆场,这是他们当下必须再优化的工程。
如果林涛在这里,他会发现在猎鹰9号项目团队办公区,忙碌技术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此时正在一帧一帧分析蛟龙号一级测试的着陆视频。
蛟龙号回收测试时流畅丝滑的表现,让全世界人看到了星辰空间火箭动力控制方案的优越性能。
这与猎鹰9号几次回收失败案例产生鲜明对比,明眼人都能看出星辰空间在火箭飞行姿态控制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space X。
借鉴蛟龙号回收控制方案已经成为一部分space X技术人员的专项工作。
分析蛟龙号姿态控制技术,从中寻找灵感再对公司原有技术方案进行修改补充,正是团队高层商讨后,认为可以快速提高猎鹰9号回收成功率的捷径。
与普通人不同,这些火箭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视频,能够分析出火箭飞行姿态背后的动力输出功率。
团队负责人此时也坐在自己办公室研究蛟龙号的着陆视频。
今天老板马斯克去NASA做技术交流,老板不在,可这些技术人员却没有一个人松懈。
压力和紧迫感紧紧追在他们身后,以往崇尚享受生活的技术中产们,此时没有一个人想着早早下班,相反加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负责人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思考,办公区有人大声吐槽。
“哦,狗屎,星辰空间如何做到如此丝滑的控制火箭动力?!通过视频我们只能看到表现,可是内里的技术很难分析到。”
或许是这一声吐槽说出了其他同事的心声,有人紧跟着小声低语。
“我试着修改猎鹰9号的动力输出方案,可想如此精确控制发动机动力输出功率很难,也就是说对方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控制比我们更加精准!”
负责人听着外面下属的讨论没有出声,只是闷头坐在工位皱着眉头。
他研究视频已经两天时间,对于下属们讨论的事情他心中早已有答案。
赤火发动机比梅林发动机表现更优秀这个事实,他现在没有任何质疑。
挫败感是有,可在他看来,虽然在发动机性能上存在差距,但梅林发动机同样具备完成回收的能力。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优化一级火箭着陆前的动力输出方案。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明白space X能够发展到现在,除了拥有足够优秀的火箭技术,也赶上了漂亮国对航天项目发展最新一波需求,这才站住了私人航天企业的第一的位置。
如果这一次被星辰空间超越,space X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会被挫败,这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估值,未来的投资也会被影响。
网络上星辰空间低轨通信卫星的研发动态,他自然也注意到。
虽然不是starlink项目的参与者,可他能够体会starlink项目组此时的心境。
应该正如同此刻的他一样,明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占得先机,可现状是被那家神秘的东秘企业超越。
这很诡异,甚至有些不合常理!
疑惑的人力自然不包括林涛,星绿能厂房和产线改造的工作让林涛六月初的时间在忙碌中度过。
新的产品根本没有现成的制造设备,要想实现工厂化生产,林涛只能自己改造设备,规划独属于星绿能自己的产线。
6月22日,过去的20多天,将星绿能内两套产线改造完毕,林涛歇息一天后,马不停蹄飞到文昌视察发射场当前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国科技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大国科技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