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总督府的书房里,马小云正在审阅新近绘制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窗外,新长安城的灯火如星罗棋布,昭示着这座新兴城市的繁荣。突然,书房角落那台最新式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发出了嘀嘀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宁静。
是陛下的密电。侍从官快步呈上译电稿。
马小云展开电文,年轻的皇帝那略显焦虑的文字跃然纸上:
神公亲鉴:西域都护奏报,新抚之波斯故地屡生叛乱。其民异教异俗,语言不通。若以武力镇压,恐难长治久安;若行怀柔之策,又恐其得寸进尺。朝中主战、主抚两派相持不下,朕心难决。望公指点迷津。
马小云沉吟片刻,走到窗前。远方的蒙巴萨港灯火通明,那里停泊着刚刚完成补给的远征舰队。他回想起这些年在非洲的经验,心中已有定见。
回电陛下:他口述道,治异族如治水,堵不如疏。波斯故地之事,可分三步......
侍从官飞速记录着马小云的决策:
其一,立学堂,教汉语,使其子弟渐染华风;
其二,许其保留习俗,但须尊帝国礼法;
其三,择其俊杰,授以微职,使知上进有路。
电文随着电波跨越重洋,飞向万里之外的帝都。
三天后的深夜,无线电再次响起。这次是工部的急电:
马公钧鉴:黄河大汛,郑州段堤防危急。若决口,百万生灵危在旦夕。然若全力固堤,则西域铁路工程势必延误。国库恐难两全,恳请明示。
马小云立即召来熟悉中原水利的幕僚。在仔细研究水情图后,他给出了精准的判断:
回电:黄河之事,关乎国本。命河南总督亲临督工。西域铁路可暂缓三月,待汛期过后加紧赶工。
他特意补充道: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可于险段开凿引河,分泄水势。
这个建议后来被证明极为关键,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大洪灾。
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这类需要马小云决断的事务越来越多。有时是南洋土酋请求内附,有时是边关将领请示用兵方略,甚至还有皇子教育这等皇室家务。
某日,无线电传来户部尚书焦急的请示:
神公:今岁江南棉歉收,军衣恐难足备。若加征于民,恐生怨怼;若减配给,又恐军心有变。当如何处置?
马小云立即想起非洲新建的棉花种植园。他回电道:
可从非洲调棉十万担应急。另着江南各地改种抗旱棉种,此事关乎军民衣食,不可轻忽。
这个跨大陆的物资调配,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开创了帝国资源统筹的新模式。
在处理这些政务时,马小云总是能够给出切中要害的建议。这既得益于他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在非洲这片新天地的大胆实践,为处理帝国各类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有一次,皇帝在电文中不禁感叹:
神公远在万里之外,而明见胜于朕之左右。每有疑难,得公指点,如拨云见日。
马小云回电谦逊地表示:
不过借前人智慧,结合当下情势而已。陛下天资聪颖,假以时日,必能独断朝纲。
事实上,马小云确实在有意培养皇帝的决策能力。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详细分析利弊,引导皇帝自己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皇帝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深秋的一日,无线电传来一个特殊的请求。这次不是国事,而是皇帝个人的困惑:
马公:朕近日读史,见历代兴亡,心有所感。敢问治国之要,究竟何在?
马小云沉思良久,回电道:
治国之要,在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使其饱暖、安其居所、护其性命、予其希望。此四者备,则天下归心。
这段对话后来被载入史册,成为历代帝王必读的治国箴言。
在这个通讯尚不发达的时代,这台无线电成为了连接帝国心脏与边疆的特殊纽带。每当夜幕降临,马小云总会独自坐在书房,等待着可能从远方传来的讯息。
而万里之外的帝都,年轻皇帝也养成了习惯:每当遇到难以决断的大事,总会说:且问神公。
这种特殊的问政方式,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间,帝国在马小云的远程辅佐下,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当马小云最终离开非洲返回帝都时,那台无线电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代表的决策智慧,却永远地融入了帝国的治理体系之中。
后人评价这段历史时说:马公在非洲十载,而决万里之外事。虽远必达,虽难必解。此真千古奇才也。
而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一个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更是一个建设者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正是这些经验,让马小云能够在万里之外,为这个正在快速扩张的炎黄国,指明前行的方向。(本章完)
喜欢全球统一系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全球统一系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