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慌忙架起步兵炮,对着悬崖盲轰。炮弹落在岩石上,炸起漫天碎石,却没伤到游击队分毫——赵大山早让人在悬崖上挖了掩体,战士们躲在里面,冷不丁就打一枪,专打日军的炮手和军官。
日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死伤了三十多人,却连悬崖的边都没摸到。中队长急得哇哇叫,派通讯兵往太原城求援,可无线电刚架起来,就被游击队的冷枪打烂了天线。
中午时分,日军想绕道从悬崖侧面攀爬,却被早有准备的游击队用滚木砸了下去。赵大山看着山下乱成一团的日军,让人往山谷里扔了几捆浸了煤油的柴草,点火后浓烟滚滚,把日军呛得直咳嗽,连呼吸都困难。
“拖到天黑就撤。”赵大山给每个战士分了块干粮,“咱的任务不是消灭他们,是让他们救不了黑风口的鬼子。”
这场拖延战一直打到太阳西斜,日军伤亡过半,却连狼牙关都没过去。当黑风口据点被攻克的消息传来时,日军中队长看着天色渐暗,终于咬牙下令撤退——再耗下去,恐怕连自己都得交代在这儿。
四、据点里的战利品与反思
黑风口据点的硝烟渐渐散去,战士们忙着搬运战利品:三挺重机枪、二十支步枪、五百多发子弹、十几箱罐头,还有日军藏在暗堡里的两箱炸药。最让人惊喜的是,在主炮楼的仓库里找到了十根无缝钢管,周先生摸着钢管,眼睛发亮:“这能造二十具火箭筒炮管!”
陈二牛站在主炮楼的废墟上,望着被炮弹轰出的裂缝,眉头却没舒展。他让战士用尺子量了量墙体厚度,又看了看迫击炮的炮口,对赶来的王铁柱说:“司令你看,这墙才一米厚,咱的迫击炮轰了五发才炸开。太原城的城墙怕是有三米厚,这炮打上去,怕是跟挠痒痒似的。”
王铁柱点点头,让通信兵把各营干部召集到炮楼前,指着残垣断壁说:“今天拿下黑风口,靠的是大家伙儿奋勇,也靠迫击炮和火箭筒给力。但咱得清醒——这炮能打炮楼,却打不了大城;能对付据点,却轰不开太原的城墙。”
他捡起一块炮弹碎片,举到大家眼前:“咱的迫击炮口径小、射程近,火箭筒的破甲威力也有限。日军在太原、大同的城防,比这炮楼坚固十倍,要是现在就觉得天下无敌,那是自寻死路。”
周先生在一旁补充:“下一步,兵工厂得琢磨造更大的炮,最少得一百二十毫米口径,才能啃动城墙。但这需要更多的钢材、更好的工艺,急不来。”
夕阳把炮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战士们站在废墟上,脸上没有了胜利的浮躁,多了份沉甸甸的清醒。他们知道,拿下黑风口只是开始,前面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盲目自大只会让牺牲白费。
五、兵工厂的新目标:从“能打”到“能攻坚”
黑风口的战利品刚运回根据地,周先生就带着工匠们围着那十根无缝钢管忙活起来。他在兵工厂的墙上画了个更大的炮管草图,旁边标着“口径一百二十毫米”“射程两公里”的字样。
“黑风口的仗证明,小炮只能敲敲据点。”周先生对工人们说,“要打城市,就得有重炮。这钢管能先做几门试验性的迫击炮,试试能不能把口径放大。”
陈二牛派来的战士们,正把从据点拆下来的钢筋混凝土块运到靶场,供迫击炮试射用。王小虎推着炮车,看着新画的草图,挠着头说:“这么粗的炮管,得用多少钢材啊?”
“所以才要拿下大同煤矿,有了煤,才能炼钢;有了钢,才能造大炮。”周先生拍着他的肩膀,“你们在前线打仗,我们在后方造炮,各司其职,总有一天能把太原城的城墙轰开。”
根据地的会议上,王铁柱把“戒骄戒躁”四个字写在木板上,挂在溶洞最显眼的地方。他制定了新的计划:一营驻守黑风口,逐步蚕食周边日军据点;二营配合游击队,继续破坏煤矿运输线;三营加强训练,重点演练城市攻坚的战术;兵工厂则把一半精力放在大口径迫击炮的研发上。
夜色渐深,兵工厂的灯还亮着。周先生对着图纸,计算着炮管的承重参数;靶场上,试射新炮弹的轰鸣声偶尔响起;远处的练兵场,战士们正模拟攻城,用云梯往假城墙上爬……
黑风口的胜利,像一盆冷水,浇灭了盲目的乐观,却点燃了更务实的斗志。他们知道,手中的武器还不够强,脚下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看清差距、稳步前行,总有一天,那些城高墙厚的城市,终将被正义的炮火唤醒。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37年的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