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者的棋盘与未卜的烽烟
三月的风卷着沙砾,打在破庙的窗棂上“呜呜”作响,像谁在暗处哭。李明远蹲在香案前,指尖划过炭笔在地上勾勒的地图,临县周边的山脉、河流、据点被圈成一个个交错的节点,像盘下到中局的棋——而他知道这盘棋的终局,却偏要亲手打乱落子的顺序。
“林先生,这‘雁回岭’标注的是什么?”老周指着地图西北角的褶皱,那里被李明远画了个醒目的三角,旁边标着“三月初七,有雨”。他实在看不懂,这荒无人烟的山岭,怎么值得用红炭笔反复圈点。
李明远的指尖在“雁回岭”三个字上顿了顿,喉结动了动。他不能说,自己是从八十年后穿来的,更不能说,历史记载里,三月初七的暴雨夜,山本会在这里设伏,吃掉游击队半个主力,连带着运送冬衣的老乡队伍也会被一锅端。那些被刺刀挑在树梢的棉衣碎片,那些在泥水里泡胀的尸体,是他穿越前在史料馆看到的照片,至今想起还觉得后背发寒。
“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避开老周的目光,往炭笔上啐了口唾沫,“我听采药的老乡说,岭上有处天然溶洞,能藏人,也能……藏东西。”
小石头正用布条缠着那支“汉阳造”的枪托,闻言突然抬头:“藏什么?粮食还是弹药?”她的胳膊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绷带拆了,只留道浅疤,像条淡红色的线。
“都能藏。”李明远笑了笑,目光却越过他们,落在破庙外灰蒙蒙的天上。他记得历史书里写,这年春天的“雁回岭伏击”,是临县抗日力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山本用一个小队的兵力做诱饵,把游击队主力引进三面环山的口袋阵,再用重炮封锁唯一的出口,三百多人最后只跑出来十七个,连带着藏在附近山洞里的过冬粮食也被付之一炬。
“三月初七……”他低声重复着这个日子,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香案,“那天会下雨,大暴雨。”
老周皱起眉:“林先生怎么知道?现在离初七还有五天,这天看着晴得很。”
“祖传的本事。”李明远随口胡诌,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穿越到这个年代三年,他从不敢轻易干预“历史”,怕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会像蝴蝶效应里的翅膀,扇出更可怕的灾难。可这次不一样,雁回岭埋着的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活生生的人——有给过他炒黄豆的张婶,有教他认药草的王掌柜,还有现在蹲在地上擦枪的小石头。
“老周,让主力部队别去雁回岭。”他突然抓住老周的胳膊,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就说……就说那边发现了鬼子的重炮,是陷阱。”
老周愣住了:“可情报说,那里只有个小队的伪军,是抢粮食的好机会……”
“是陷阱!”李明远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知道自己的话没凭没据,换作谁都不会信。历史的惯性像辆脱轨的火车,正轰隆隆地往既定的轨道上冲,而他这双手,能不能拦住?
小石头突然站起来,手里的枪托往地上一顿:“我信师父!他说有陷阱就一定有!”她走到地图前,指着雁回岭周围的山势,“你们看,这里是井口,两边是悬崖,后面是河,下雨的时候河会涨水,要是被堵住,插翅难飞!”
这丫头竟也看出了地形的凶险!李明远心里一动,突然想起她爹是猎户,常年在山里打转,对地势的敏感比谁都强。他赶紧补充:“小石头说得对!鬼子肯定会在雨夜来,到时候山路滑,咱们跑都跑不快,他们的炮一响,咱们就是活靶子!”
老周盯着地图看了半晌,烟袋锅子在香案上磕得“当当”响:“行,我信你们!我这就派人去通知主力,让他们别往雁回岭去!”他站起身,又回头问,“那粮食怎么办?据点里的老乡快断粮了。”
李明远早就想好了:“去黑风口!那里有个废弃的煤窑,我以前路过时看见过,能藏粮。从鬼子的粮站到黑风口有条暗道,是民国初年挖的,现在应该还能用。”他没说的是,这条暗道是他在县志里看到的,记载着“民国十四年,晋商为避税私挖,后废弃”,历史上从未有人用过,却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希望。
老周走后,破庙里只剩下他和小石头。她蹲在地图旁,用手指描摹着雁回岭的轮廓,突然问:“师父,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那里会出事?”
李明远的心猛地一跳,含糊道:“猜的,鬼子的心思就那几招。”
“不像猜的。”小石头抬起头,眼里的光很亮,“你说初七会下雨的时候,眼神跟我爹看天气预报似的,笃定得很。”她爹以前是县里的气象员,后来鬼子来了才躲进山里,总说“看云识天气,看山识人心”。
李明远沉默了。他不能告诉她真相,这穿越者的秘密,是比任何情报都危险的炸弹。他只能从怀里掏出那片焦艾叶,放在鼻尖闻了闻——三年了,这味道从黄村到临县,一直跟着他,像条无形的线,把他和这个时代紧紧拴在一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37年的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