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东南荒原的薄雾时,二集群的营地已经恢复了运转。昨夜篝火的余烬还冒着淡青色的烟,陆战队员们踩着凝结的露水整理装备,CMC-300动力装甲的关节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他们腰间的C-14穿刺步枪枪托抵着大腿,枪身还沾着昨夜未完全擦拭干净的绿皮血液——但此刻没人再关注那些残骸,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指挥车顶端的全息投影屏上,米勒的身影在投影里清晰可见,他的手指正对着屏幕上的部队编制表滑动,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到每个士兵的通讯器里。
“根据主基地指令,1、2集群即刻执行分拨任务:留驻部队负责战场防御与物资回收,主力部队随指挥车返回主基地。”米勒的声音比昨日战斗时温和了些,但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指令感,“先明确2集群留驻单位——陆战队3000人,每100人配10名医疗兵,劫掠者500人,火蝠500人,穿戴燃料罐备用量翻倍;歌利亚100台机械腿液压系统进行临时加固;攻城坦克100辆,切换为防御模式,炮管俯角调整至-5度,履带锁死装置启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投影屏上的战场地图,指尖点在东南营地西侧的高地:“留驻部队的防御阵地设在这里——高地视野覆盖整个营地,能监测到15公里内的移动目标。所有人注意,留驻期间禁止单独行动,每小时至少进行一次巡逻,巡逻队至少由10名陆战队、2名劫掠者组成,遇到不明信号立即上报,不许擅自追击。”
与此同时,东北方向1集群的营地内,雷也在对着通讯器下达同样的指令。1集群的留驻部队配置与2集群完全一致,3000名陆战队正两两一组检查动力装甲的能源核心,CMC-300的胸甲掀开时,能看到里面闪烁着蓝色光芒的核融电池;500名劫掠者蹲在地上,用专用工具清理榴弹发射器的炮管,防止残留的弹壳碎屑影响发射精度;火蝠们则围在燃料补给,看着SCV将燃烧凝胶注入喷射器的储液罐,凝胶流过透明管道时,像极了流动的橙色岩浆。
“SCV部队归建留驻区域!”雷的声音突然提高,几十台SCV从角落里冒了出来,它们的机械臂上挂着折叠式合金框架与建材,履带碾过地面的碎石时发出“嘎吱”声。雷对着SCV指挥官补充,“优先建造防御工事:地堡120座,按菱形阵列分布在营地外围,每座地堡配备3个射击口,内部预留弹药架与应急供氧装置;导弹塔10座,穿插在地堡之间,雷达扫描半径调至8公里,锁定系统优先识别空中目标;补给站150座,分三层部署,外层补给站储存压缩口粮与饮用水,中层储存弹药,内层连接医疗站,方便伤员快速获取物资;绿皮回收场1座,用于回收尸体精炼瓦斯。在营地东侧的废弃矿坑建设废铁回收站,回收完整的战车残骸与武器部件,回收后立即进行初步拆解,防止残留炸药引爆。”
指令下达的瞬间,SCV们立即分散行动。负责建造地堡的SCV先将折叠框架展开,合金板在液压装置的推动下自动拼接,不到30分钟,一座高2.5米的菱形地堡就初具雏形;另一批SCV则在地面钻孔,将导弹塔的固定桩埋入地下3米深,然后吊装雷达模块与导弹发射巢,模块对接时发出“嘀嘀”的校准提示音;补给站的建设更显高效,SCV的机械臂将预制的舱室组件堆叠起来,舱门自动扣合后,内部的温控系统立即启动,将舱内温度稳定在18℃——这个温度最适合储存凯达琳合金弹,能防止弹药因高温受潮。
负责回收的SCV则驶向战场遗迹,它们的机械臂前端装有电磁吸盘,能轻松吸起数吨重的绿皮战车残骸,然后将残骸运进回收场。一名SCV操作员通过摄像头观察着残骸:战车的装甲已经变形,火箭筒发射巢断裂,驾驶舱内的绿皮尸体早已僵硬,但SCV依旧按照流程用切割器将残骸拆解成装甲板、引擎部件与武器碎片,拆解后的部件被分类堆放在回收场的货架上,等待后续运输。整个过程没有多余动作,所有SCV都在按预设程序高效运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蚂蚁。
上午10点,留驻部队的防御工事已完成40%,地堡的射击口旁,陆战队士兵正测试C-14穿刺步枪的射程,子弹穿透1公里外的岩石时,溅起的碎石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导弹塔的雷达屏幕上,绿色的扫描线不断刷新,将周围空域的鸟类都标记为“无害目标”;补给站的舱门敞开着,医疗兵正将急救包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纳米修复仪的指示灯闪烁着,随时准备处理伤员的装甲破损。
“主力部队集合!”米勒的声音再次响起,2集群的主力部队早已在营地中央列队。陆战队员们穿着整洁的CMC-300动力装甲,C-14步枪斜挎在肩上,枪身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劫掠者的榴弹发射器挂在手臂上,弹链整齐地缠绕在手臂上;火蝠的火焰喷射器喷嘴朝下,防止意外喷火;载具部队则排成整齐的纵队,维京战机悬浮在半空中最前方,歌利亚的机械腿并拢,像一尊尊钢铁雕像;攻城坦克的炮管收回,车身贴地行驶,履带转动时尽量压低噪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科普卢到40k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科普卢到40k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