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号,太阳还大,开学的日子到了。
李满仓决定亲自送铁蛋和春梅去县城高中报名。
天还没亮,王秀芹就起来烙了一摞油饼,煮了十几个鸡蛋,给他们路上吃。
李满屯套好了牛车,把两个孩子的行李——捆得结结实实的被褥、装着新衣服和新文具的包袱、以及一袋粗粮口粮——搬上车。
春梅和铁蛋都换上了新衣服,脸上既有离家的忐忑,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别惹事,也别怕事。”李满屯反复叮嘱儿子和侄女。
“钱和粮票揣好,别丢了。跟同学处好关系。”王秀芹也红着眼圈嘱咐。
李孙氏拉着春梅的手:“妮儿,好好学,缺啥捎信回来。”
秋菊、冬兰、夏竹、娟子、铁牛、铁柱都起来送行,叽叽喳喳地说着告别的话。
李满仓赶着牛车,在晨曦中缓缓驶出村子。
牛车吱呀吱呀,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公社的汽车站。
去县城的班车一天只有两趟,他们赶上了早班车。
把牛车寄存在相识的人那里,李满仓带着两个孩子上了班车。
破旧的长途汽车里挤满了人,各种气味混杂。
铁蛋和春梅都是第一次坐汽车,既新奇又有些紧张,紧紧抓着前面的椅背。
汽车颠簸了又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县城的轮廓。
比起公社,县城显然繁华多了,楼房更高,街道更宽,自行车也更多。两个孩子扒着车窗,看得眼花缭乱。
按照路人的指点,他们找到了县高中。
气派的校门,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还有来来往往穿着整齐的学生,这一切都让从山村来的铁蛋和春梅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新奇。
报名处排着队。
李满仓让两个孩子拿着成绩单和户口证明排队,自己在一旁等着。
轮到他们时,负责报名的老师看了看春梅初中优异的成绩,点了点头。
“住宿费、学杂费、伙食费……”老师噼里啪啦打着算盘,报出一个数字。李满仓二话不说,从怀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数清楚交了上去。那爽快的劲头,让老师不禁多看了这个穿着普通但气度沉稳的农民一眼。
交完钱,领了宿舍条子,李满仓又帮着他们把行李搬到宿舍。
男女宿舍分开,铁蛋是二十人间的大通铺,春梅那边稍好点,是十人间。帮他们铺好床铺,安置好行李,李满仓又每人塞了十块钱和几斤粮票。
“这是应急的钱,平时吃饭就用饭票。缺什么自己买,别省着。”李满仓叮嘱道,
“好好学习,家里的事不用操心。一个月放一次假,到时候我来接你们。”
看着二叔(爹)为自己忙前忙后,又拿出这么多钱,铁蛋和春梅都重重地点头,铁蛋原先那点不情愿也彻底化为了动力:“二叔,你放心,俺肯定好好学!”
“爹,我会用功的!”春梅也保证道。
安顿好两个孩子,已是中午。李满仓在校门口跟他们告别,看着他们融入校园的身影,这才转身离开。
他没有立刻去车站回家,而是背着个空背篓,开始在县城里转悠。
他空间里可是囤着大批的好东西:五头处理好的野猪、三头野山羊、七头狍子,还有几十只山鸡野兔和几只珍贵的飞龙。来一趟县城不容易,他得找个稳定的大买家。
他先去了县供销社的收购点。问了问价格,工作人员懒洋洋地报了个低价:野猪肉六毛一斤(还得有证明),山羊狍子肉七八毛,野鸡野兔一块一只,飞龙五块。
这价格比李满仓预期的低太多,而且供销社收购量有限制,手续也麻烦。他摇摇头走了。
他琢磨了一下,县城里哪个单位最缺肉食?
工人多,效益好,舍得给职工搞福利的?
他想到了县里最大的工厂——县钢铁厂。
那地方活重,油水少了顶不住,而且这种大厂采购量大,价格也好商量。
打听着路,他来到了县钢铁厂门口。高耸的烟囱冒着黑烟,厂区范围很大,门口有门卫守着。
“同志,我找采购科。”李满仓递给门卫一支大前门对他说道。
“老乡,找采购科干啥?”门卫接过烟打量着他这一身农民打扮。
“有点山货,量大,想问厂里食堂需不需要。”李满仓不卑不亢地说。
门卫看他气度不像一般农民,便指了路:“进去左拐,那栋二层红砖楼,一楼就是,我们科长姓刘。”
李满仓道了谢,走进厂区,找到了采购科。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正端着茶杯看报纸。
“刘科长您好,”李满仓进门,递上一根大前门,
“冒昧打扰,听说咱厂里工人兄弟干活辛苦,食堂缺油水?
我这边能弄到一批新鲜的山货,野猪、野山羊、狍子、山鸡野兔都有,还有难得的飞龙,不知道厂里需不需要?”
刘科长接过烟,看了看牌子,态度缓和了些:“山货?当然需要!还是同志你想得周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75,别卖我女儿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75,别卖我女儿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