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镜头在静谧的书房内缓缓移动,像一位怀揣心事的探秘者,每一步都带着对时光的敬畏与温柔。它先在满墙泛黄的手稿上停留,那些泛着墨香的字迹,笔锋时而遒劲如松,时而婉转如溪,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墨色新鲜似昨日刚写,有的则已淡得近乎透明,却依旧能从笔画间读出书写者的心境。镜头缓缓下移,掠过书桌前那方古朴的端砚——砚台是上好的端溪老坑石,质地细腻如婴儿肌肤,边缘缺了一小块月牙形的豁口,那是多年前陆砚辞伏案创作时不慎磕碰的痕迹,缺口处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清晰可见;墨槽里残留的墨痕浓黑如漆,边缘已微微干涸起皱,形成一圈圈细密的墨纹,而墨槽中央,还留着三道浅浅的指痕,那是指尖研磨时留下的印记,深浅均匀,显然是今早刚用过,指尖的温度仿佛还残留在墨痕里。
镜头绕过书桌左侧的竹制笔筒,笔筒是陈年的老竹所制,表面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包浆,内壁附着一层淡淡的墨渍,那是常年插笔留下的痕迹,如同岁月的年轮。笔筒正面刻着“知音”二字,字体是流畅的行书,刻痕深邃,凹槽里积着细如粉尘的木渣,却被反复摩挲得发亮,每一道纹路都浸着温度,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刻字时的专注与深情。最终,镜头在书桌一角的旧照片上短暂停留——照片早已泛黄卷边,四角因反复翻阅而微微卷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保护膜,显然被精心珍藏着。照片里是两个人的合影:左侧男子身着白色西装,领口系着精致的黑色领结,指尖夹着一把同款的古典吉他,眉眼间带着几分桀骜与洒脱,正是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程砚秋;右侧男子身着浅色衬衫,领口微微敞开,眉眼温润如玉石,嘴角噙着一抹浅淡的浅笑,目光柔和地望向身边的人,正是年轻时的陆砚辞。两人并肩而立,身后是璀璨的舞台灯光,身影在光影中交叠,那份默契与亲近,隔着泛黄的相纸都能清晰感知。随后,镜头才稳稳定格在窗边的梨花木矮柜上。
那把被陆砚辞特意摆放在矮柜最显眼位置的“知音”吉他,此刻正沐浴在斜射而入的晨光里。晨光穿过淡青色的纱帘时,被细密的织纹切割成细碎的金箔,落在琴身上时又揉成柔和的光斑,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像是跳动的音符。吉他的琴身是百年老桃花心木所制,原木色的木质纹理如波浪般起伏,自然形成的纹路深浅不一,像是流淌的时光;靠近琴颈处有一道天然的暗红色木纹,形状宛如一滴凝固的朱砂,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成为琴身上独一无二的印记。琴箱侧面贴着一张褪色的米黄色标签,那是意大利着名制琴师的专属标识,标签边缘已卷起,字迹模糊却依稀能辨认出“安东尼奥·2005”的字样,每一个字母都透着岁月的痕迹。矮柜上摆放的文竹比寻常所见更显雅致,翠绿的枝叶亭亭玉立,叶片细长如针,边缘带着淡淡的绒毛,几枝垂下的藤蔓恰好搭在吉他边缘,叶片上滚动的晨露积攒到一定重量,轻轻滴落在琴箱的一道划痕上,晕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宛如时光落下的一滴温柔泪滴,没有悲戚,只剩绵长的惦念。
镜头缓缓拉近,将吉他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地放大在千万观众眼前,连最细微的岁月印记都无所遁形:
- 琴头:采用复古的弧形设计,边缘经过手工打磨,光滑得如玉石般圆润,触感温润。正中央镶嵌的扇形贝壳并非纯粹的白色,而是泛着淡淡的粉晕,如同少女脸颊的红晕,温柔动人。贝壳表面的天然水波纹路在光线下随镜头角度变幻,时而如月光洒在平静的海面,泛着清冷的银辉;时而如碎金沉入海底,闪烁着温暖的光泽。贝壳两侧的卷草纹是纯手工雕刻而成,每一道纹路都深浅不一,末端还留着刻刀划过的细微毛边,没有机器雕刻的规整,却多了几分制琴师倾注心力的温度,仿佛每一刀都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
- 琴颈:由整块上等桃花心木掏空而成,木质细腻得能看清每一根木纤维的走向,如同老人手上清晰的青筋,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品丝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尤其是第三、五、七品的磨损最为严重——那恰好是《知音曲》前奏常用的按弦位置,可见这把琴被弹奏的频率之高。即便如此,品丝依旧被擦拭得锃亮,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没有一丝锈迹。品丝与琴颈的连接处,还细心地缠着一圈浅棕色的棉线,棉线质地柔软,是为了防止木质因干燥而开裂,虽已有些褪色泛黄,却打得紧实,每一圈缠绕的力度都恰到好处,透着使用者对吉他的珍视。
- 琴箱:侧面靠近琴颈的位置,有一道带着轻微弧度的划痕,并非平直的线条,像是被圆形硬物磕碰所致。划痕边缘的木刺早已被细心磨平,露出内里更深的木质原色,形成一道深浅对比的印记。阳光照射时,划痕处的反光比周围稍暗,像是一道藏在时光里的秘密,默默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许是某次演出后台的意外碰撞,或许是搬运过程中的不小心,却因这份不完美,让吉他更具独特的记忆点,成为两人情谊的鲜活注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20xs.org)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