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一年冬,第一场雪落满燕云的田野时,凉州某村的接生婆王大娘,正揣着一本崭新的《妇幼保健手册》,匆匆赶往村民李氏家——李氏怀孕八个月,按“妇幼保健专项行动”的要求,今天该由赤脚医生来做产检,王大娘特意来帮忙搭把手。推开李家的木门,暖炉的热气扑面而来,赤脚医生赵姑娘已摆好脉枕、听诊器(总馆新调配的简易器械),李氏坐在炕沿上,手轻轻护着肚子,眼里少了往日的慌张,多了几分踏实。这是苏清鸢发起专项行动后,燕云乡村里常见的场景——从孕期产检到产后调理,从婴幼儿接种到护理指导,一张“暖守护”网,正悄悄裹住每一个孕育新生命的家庭。
此前,燕云乡村的妇幼健康一直是“薄弱项”:孕妇产检全靠“摸肚子、听经验”,有位农妇怀双胞胎却没发现,生产时大出血;产妇产后只知道“喝红糖水”,不少人落下腰酸、怕冷的病根;婴幼儿更是高危——天花、腹泻、高烧,每年都有孩子没能熬过冬天。苏清鸢去年巡诊时,曾见过一个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抱着冰冷的襁褓哭:“要是有人早告诉我们该怎么照顾娃,娃也不会走……”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她和萧玦商量后,决定在冬天启动“妇幼保健专项行动”,核心就是“三个免费”:免费产检、免费产后调理、免费婴幼儿接种,还要把“专业知识”变成“百姓能懂、能用的办法”。
专项行动的第一步,是在30个医馆分馆都设立“妇幼保健角”——角落不大,却五脏俱全:靠墙摆着一张软榻,供孕妇产检时躺卧;桌上放着血压计、体温计、简易听诊器,还有消毒过的剪刀、纱布(备用接生);书架上整齐码着《妇幼保健手册》《婴幼儿护理图解》,封面印着彩色的图画,连不识字的妇女都能看懂。苏清鸢还特意从总馆抽调了10名擅长妇科、儿科的郎中,培训成“妇幼保健专员”,每人负责3个分馆,定期下乡指导。
《妇幼保健手册》是专项行动的“核心工具”,苏清鸢亲自编写,用的全是燕云百姓的“家常话”:讲孕期饮食,不说“补充蛋白质”,只写“每天吃个鸡蛋、喝碗小米粥,别吃生冷的井水、未煮熟的肉”;讲产后调理,不说“气血亏虚”,只说“产后前三天别碰凉水,多喝红枣山药汤,少抱娃免得腰累”;讲婴幼儿护理,更是画满了图——怎么给娃包襁褓(别裹太紧)、怎么喂药(用小勺顺嘴角喂)、怎么判断娃是否发烧(额头贴额头,再用体温计确认)。手册还附了“紧急情况清单”:孕妇出血、胎动减少,婴幼儿抽搐、高烧不退,要立刻送医馆,下面画着箭头,标注“到分馆最快的路”。
专项行动启动后,苏清鸢带着保健专员,先从“产检规范化”入手。每个村的赤脚医生,都要给辖区内的孕妇建“保健档案”:姓名、孕周、身体情况,每次产检后都要记录——血压多少、胎心是否正常、胎位正不正。凉州的赵姑娘,每次下乡产检都带着“三件套”:手册、听诊器、钙片(总馆统一采购,免费发放给缺钙孕妇)。给李氏产检时,她先让李氏躺平,用听诊器贴在肚子上,仔细听胎心:“你听,娃的心跳很有力,每分钟140下,很正常。”又量了血压,“110/70,不高不低,比上次还好。”最后从包里拿出钙片,叮嘱:“你上次说腿抽筋,每天吃一片,晚上用热水泡脚,能缓解。”李氏接过钙片,笑着说:“以前只知道怀娃要‘多吃’,现在才知道还要‘吃对、检查对’,心里踏实多了。”
产后调理是专项行动的“重点”。苏清鸢根据燕云的气候,调配了“产后调理方”:当归、黄芪、红枣、生姜,煮水喝能补气血;艾叶、花椒煮水泡脚,能驱寒除湿。每个产妇产后第三天,赤脚医生都会上门送药方,还手把手教怎么煮、怎么泡。蓟州某村的产妇张氏,产后总觉得怕冷、出虚汗,赤脚医生李大叔上门时,发现她盖着厚被子还在发抖,赶紧让她喝调理方,又教她丈夫:“每天给她煮一碗,别让她碰凉水,喂奶时多垫个垫子,别着凉。”过了一周,张氏的气色明显好转,她拉着李大叔的手说:“以前我嫂子产后落了病根,一辈子怕冷,我还怕自己也这样,现在有你们帮着调理,真是救了我!”
婴幼儿接种(主要是牛痘,预防天花)是最“关键”的环节。苏清鸢从京城请来懂牛痘接种的医生,先培训各分馆郎中、赤脚医生,再让他们带着“牛痘苗”(低温保存,用特制的保温箱运输)下乡,给三个月到一岁的婴幼儿免费接种。接种时,郎中会先在娃的胳膊上划个小口子,滴上牛痘液,再用纱布轻轻包好,叮嘱家长:“别让伤口沾水,要是红肿、发烧,别慌,是正常反应,过两天就好。”有位村民一开始不愿意让娃接种,说“划口子会疼”,保健专员耐心解释:“现在疼一下,能防天花,要是得了天花,娃可能会留疤,甚至活不下去。”村民听了,还是犹豫,直到看到邻居家的娃接种后没事,才抱着娃来。半年后,燕云再没出现一例天花病例,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带着娃来接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