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岭南》(粤语诗)
文/树科
五岭以北唔系北
黄河长江喺血缘……
始皇以前有南岭
越王之后冇岭南……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8.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空间与时间的诗性叙事》
—— 论树科《南岭,岭南》的地理诗学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南岭,岭南》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历史哲思,构建起一座沟通地理空间与文化记忆的桥梁。这首仅四行的短诗,犹如一柄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岭南文化的肌理,在粤语方言的鲜活表达与历史纵深的交叠中,展现出极具张力的诗学图景。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编码:语言本体的解构与重构
粤语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着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其九声六调的丰富韵律与独特的俚语表达,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语言资源。在《南岭,岭南》中,“唔系”(不是)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色彩,更在语言层面完成了对普通话书写霸权的突围。方言入诗,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惯常的语言范式,使诗歌回归到口语的鲜活与真实,呈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
正如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中所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 树科的粤语书写,将岭南民众日常交流的语言引入诗歌殿堂,使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于民间土壤的文化产物。这种语言选择,既是对岭南本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同质化的有力反抗。粤语的韵律与节奏,在诗歌中形成独特的音乐性,“五岭以北唔系北” 的抑扬顿挫,恰似珠江奔涌的波涛,在读者耳畔奏响一曲地域文化的赞歌。
二、地理空间的哲学思辨:南岭的双重性与岭南的生成
诗歌开篇 “五岭以北唔系北”,以一种近乎悖论的表达,颠覆了人们对地理方位的常规认知。在传统的地理概念中,南岭无疑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北自然被视为北方的一部分。然而,诗人却以独特的视角指出,从文化与血缘的维度来看,南岭以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北”。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岭南文化独特的形成机制。
南岭横亘于中国南方,不仅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更是一条文化分界线。在历史上,南岭的阻隔使得岭南地区相对独立于中原文化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然而,“黄河长江喺血缘” 一句,又巧妙地揭示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孕育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岭南地区虽远离中原,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移民、贸易等方式,与中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既有本土特色又具中华文化共性的岭南文化。
“始皇以前有南岭,越王之后冇岭南”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地理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标志着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开启了岭南与中原文化大规模融合的序幕。南越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岭南的独立性,但也加速了岭南地区的汉化进程。从此,“岭南” 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演变为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符号。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溯,展现了地理空间在历史变迁中的动态性与文化建构性。
三、历史时间的诗性重构:文化记忆的层累与嬗变
树科在诗中对历史时间的处理,展现出独特的诗性智慧。“始皇以前有南岭”,将南岭的存在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赋予其一种永恒的意味。南岭作为自然地理实体,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它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而 “越王之后冇岭南”,则以南越国的兴衰为节点,暗示岭南地区在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嬗变。
这种对历史时间的切割与重组,与法国历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 “绵延” 理论不谋而合。柏格森认为,时间并非线性的、机械的流逝,而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 “绵延”,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交织、渗透。在《南岭,岭南》中,诗人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历史叙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南岭与岭南置于同一诗歌空间中,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效果。这种诗性的历史重构,使读者能够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诗歌中对历史时间的处理也暗含着对文化记忆的反思。南岭与岭南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秦始皇的南征、南越国的兴衰、中原移民的南迁…… 这些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的记忆宝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嬗变。诗人通过诗歌创作,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化记忆,让读者在诗意的语言中感受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